“山河表裏潼關路”的出處是元曲作家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全文如下: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文的字面意思:
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古道內接華山,外連黃河。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裏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壹朝興盛,百姓受苦;壹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全文賞析:
全曲可分三層。第壹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作者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壹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著壹“聚”字展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著壹“怒”字形象地表現出那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的回響。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誌,把河水人格化,寫出了波濤的洶湧澎湃,還註入了作者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第三句寫潼關位於群山和黃河的重重包圍之中,“山河表裏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可見壹斑。如此險要之地,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中四句),寫作者途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沈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躕”,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數朝古都,其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壹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禁令作者萬千滋味湧上心頭。“意”字形象地表現出思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第六、七句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傷心秦漢經行處”承上啟下,想到秦人、漢人在宮闕裏“經行”。“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壹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在這裏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裏作者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壹宮壹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秦漢王朝為彰顯壹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沈重地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樣千古流傳的名句。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沈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壹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壹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壹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壹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