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壹年(1141年)十月十三日,嶽飛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獄中,此前其長子嶽雲也已下獄。
紹興十壹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下達命令:“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
嶽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時年39歲;嶽雲和張憲被斬首。嶽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擴展資料
軍事成就
1、北伐中原
嶽飛第壹次北伐,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大敗偽齊李成,收復偽齊占據的城池。?
嶽飛第二次北伐,紹興六年(1136年)七月和八月,收復陜西壹帶的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區。?
嶽飛第三次北伐,紹興六年(1136年)十壹月,嶽飛進軍至蔡州壹帶收兵。
嶽飛第四次北伐,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大敗完顏兀術,取得郾城、順昌大捷。
2、軍隊建設
杜充降金後,嶽飛開始獨立成軍,在江南堅持抗金。嶽飛收復襄漢六郡後,嶽家軍移屯鄂州,襄漢地區自此成為嶽家軍的主要防區。經過數次擴編,嶽家軍截至紹興五年的兵力達到了三萬余人。紹興五年(1135年),嶽家軍的規模擴大到十萬人左右。
這是因為楊幺軍的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嶽家軍,南宋朝廷此後又增撥了數萬人編入嶽家軍的緣故。嶽家軍以後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的數量,直到嶽飛被趙構和秦檜所害。
嶽家軍至少有十二統制“軍”。據紹興九年(1139年)統計,這十二軍***由22名統制、5名統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王貴任中軍統制,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嶽飛的副手,可代替嶽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嶽家軍全軍的事務;
徐慶、牛臯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此五人是嶽家軍的中堅人物。此外,嶽家軍中還擁有壹批文官,如薛弼、朱芾、李若虛、胡閎休、黃縱、於鵬、孫革等。
嶽家軍曾經有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後軍、行營後護軍等正式軍號,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軍號也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嶽家軍”卻壹直被人們傳誦。?
3、治軍風格
嶽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嶽家軍”成為壹時的典範。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於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嶽飛嚴於治軍的主要內容。前人在總結嶽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由於嶽飛嚴於治軍、善於治軍,故“嶽家軍”戰鬥力強,“皆可以壹當百”,金人也贊嘆:“撼山易,撼嶽家軍難!”“嶽家軍”為當時壹些將帥所嘆服,也為後世壹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戚繼光亦以嶽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戚家軍”。
嶽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嶽飛註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禦”,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嶽飛認為,陣圖有壹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
他提出“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壹心”的思想。另外,嶽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百度百科-嶽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