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草聖張旭

草聖張旭

草聖張旭

唐代大書家張旭,字伯高,吳縣人。開元年間曾來常熟任縣尉《唐國史補》等史書所記,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後呼叫狂奔,然後揮筆寫字,有時竟用頭發沾著墨汁疾書,灑醒後觀賞自己的書法,龍飛鳳舞,飄逸萬態,以為有神力相助。常熟人民為了紀念張旭,直到今天,城內東門方塔附近還保留著壹條沈“醉尉街”。舊時,城內還曾建有“草聖祠”,祠內的壹副楹聯—“書道入神,落紙雲煙,今古競傳八法;灑狂稱草聖,滿堂風雨,歲時宜奠三杯”,表達了邑人對這位草書之聖的深深崇敬。張旭洗筆硯的池塘也曾長期保留,稱為“洗硯池”。

張旭草楷俱佳,尤長草書。他的草書,名噪當代,影響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唐文宗時,詔以張旭草書、李白歌詩、裴?劍舞,並稱“三絕”。

張旭蠟像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把張旭稱譽為“草聖”,有“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詩句;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懷素都曾師法予他。我國古代書法評論家對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乃至顏真卿、柳公權諸大家都有微詞,只有張旭,無人道其短。

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贊張旭書法為:“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衰,可喜可愕,壹寓於書。”韓愈的贊辭說到了張旭書法得益於藥物刺激所引起的藝術靈感。除此之外,張旭善於向別人學習借鑒,集納各家之所長,也是其書法臻於出神入化之境的重要原因。唐人張國《幽閑鼓吹》中記述過的壹則關於張旭任常熟縣尉時從壹老翁處獲得教益的故事,正說明了這壹點。這則故事說:張旭到常熟任縣尉才十多天,有壹個老翁為了壹件小事到縣衙內告狀,張旭給他寫了壹張判決書,不料過了數日,這個老翁又來求判,張旭非常惱火,責備這個老翁道:“妳怎麽敢為了壹件細小閑事屢次來求判。吵擾衙門!”這個老翁回答說:“我實在不是為了再來求判,而是因為看到妳上次判決書上的書法筆跡奇妙,想多得壹些作為墨寶珍藏起來。”當張旭在談話間得知這老翁家藏有其先父的遺墨精品時,就要他拿來觀覽。張旭看到老翁先父的墨跡時,驚呼“天下工書者也”,從此張旭盡得運用筆法的妙旨,書藝大進,成了冠絕當時的壹代書法大家。

以上這則張旭書法得益於常熟老翁的故事,在北宋歐陽修、宋祁所編的《新唐書·李白傳》及北宋朱長文所撰《吳郡圖經續記》中,都有類似記述,可見在唐宋時代,張旭與常熟老翁的故事已廣泛流傳。這則故事,在常熟地區代代相傳,壹直流傳到今天,常熟人民為自己故鄉的土地上曾留下過張旭的歷史足跡而深感自豪和振奮。

張旭(658-742),字伯高,蘇州人,唐代書法家。他不僅楷書精妙,草書尤為見長。其書得東晉二王的精髓,又自創新意。縱情於酒,寓情於書,大醉輒呼叫狂走,下筆如有神助。其書奔放不羈,縱筆如兔起鶻落,氣勢如虹,有急雨旋風之勢,被稱為“狂草”,是當代今草新的表現形式。黃庭堅稱其為“草書之冠冕”。張旭的傳世書跡有草書《肚痛貼》、《心經》、《醉墨貼》、《千字文》、《自言貼》、《古詩四貼》等。

草聖張旭

張旭,字伯高,吳郡(今江蘇蘇州附近)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詩書,曉精楷法,以草書最為知名。張旭被譽為我國古代八聖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