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君子和周圍的人和諧融洽,但他對待事情有獨立的見解;小人和周圍的人見解壹致,但實際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融洽。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子路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只求完全壹致,而不講求協調。”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擴展資料
由來
在先秦時代,“和”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壹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壹,因而有別於“同”。
比如烹調,必須使酸、甜、苦、辣、鹹調合在壹起,達到壹種五味俱全、味在鹹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樂,必須將宮、商、角、徵、羽配合在壹起,達到壹種五音***鳴、聲在宮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樂:反之,如果好鹹者壹味放鹽,好酸者拼命倒醋,愛宮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後果便不難設想,也不堪設想了。
因此,早於孔子的晏嬰就曾說過:“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專壹,誰能聽之?”(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年》,譯文:如果用清水來給清水增加味道,誰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壹琴或壹瑟,誰能聽得下去?)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孔子將“和”與“同”的差別引入到人際關系的思考之中,於是便有了《論語·子路》中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