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壹句是斷齒之仇必需頭顱償還?。
也可以這麽說,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壹日之惠當以終生相。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壹句出自《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壹日之惠當以終生相還“這壹句出自《說苑·復恩》。
意思是在困難的時候即使受人壹點小小的恩惠以後也應當加倍(在行動上)報答
擴展資料:
相關歷史典故:
1、桑下餓人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趙盾在路上見到壹個人躺在桑樹下,詢問之下,才知道他是餓壞了。趙盾將食物送給他吃,又特別贈送壹些給他帶回去給老母親。
國君晉靈公很忌憚趙盾的正直,在飲酒之時埋伏了甲士殺他,搏殺中,靈公的壹位武士倒戈幫助趙盾,帶他脫險。
趙盾很奇怪,武士回答說:“我就是桑下的那個餓漢。”趙盾再問他的姓名和詳細情況時,他不告而退。
2、漂母飯信
西漢淮陰侯韓信,年輕的時候無所事事,常常到處蹭飯吃,受了不少鄙視。
他去河邊釣魚,河邊有很多以漂洗為生的老大娘,其中壹個看見他挨餓很不忍,就給他飯吃,壹連接濟了他十幾天,直到漂洗工作完畢。
韓信對大娘說,我將來壹定會好好報答妳。大娘很生氣:“大丈夫不能夠養活自己,我可憐妳才給妳飯吃,難道是為了妳的報答麽?”
後來,韓信投靠劉邦,受封為楚王,找到當日的老大娘,以千金酬謝了贈飯之恩。
3、顧榮施炙
西晉的顧榮,有壹次在洛陽受邀吃烤肉,覺察到端送烤肉的仆人很想吃,就停下來吃肉,把自己的那份給了他。同座的人笑話他,他說:“怎麽能讓每天端肉的人不知道肉的滋味呢?”
後來,遇到戰亂過江避難,每次遇到危急的時候,顧榮發現總有壹個人在身邊護衛自己,問他原因,才知道此人就是當日端肉的仆人。
4、棠棣之花
戰國時期,聶政和母親姐姐壹起生活,以屠宰謀生。韓國大夫嚴仲子與韓相俠累有仇,聽說聶政的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求他為自己報仇,聶政拒絕了,嚴仲子依然盡了賓主之禮才離去。
聶政等到母親去世,守孝三年後,為了報答嚴仲子的知遇之恩,獨自壹人仗劍入韓都陽翟,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以劍自毀其面,挖眼、剖腹自殺。
聶政的姐姐為了不讓弟弟的聲名和事跡埋沒,到聶政暴屍之處痛哭自盡,讓聶政的事跡傳遍天下郭沫若曾經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了話劇《棠棣之花》。
5、摘纓之會
楚莊王設宴招待大臣,酒酣之際,派美人出來為群臣斟酒。突然壹陣風來,將座上蠟燭都吹息了,有人就趁黑拉了拉美人的衣裙。
美人告訴莊王,剛才有人對我無禮,我已經把他的帽纓摘下來了,趕緊點燈,讓這個人現形。楚莊王說,是我讓大家飲酒的,喝醉了有點失態是正常的。於是讓在座的人都把帽纓摘掉,才重新點燈。
三年以後,晉國與楚國交戰,有壹位大臣舍生忘死,驍勇異常,殺敗了晉軍。楚莊王驚異於他的勇敢,他回答說,自己就是宴會上對美人無禮,被摘了帽纓的人,感念楚莊王的大度,因此願意肝腦塗地,報答莊王。
6、漆身吞炭
春秋末期,晉國的權臣智伯為政敵趙襄子聯合韓、趙兩家所殺。智伯的門客豫讓發誓為他報仇,躲在廁所裏刺殺趙襄子,被發現後,趙襄子感動於他的忠義,放他走了。
豫讓把漆圖遍全身,讓皮膚潰爛,又吞炭讓嗓子變啞,沿街乞討,連妻子都認不出來。他躲在壹座橋下,打算再次刺殺趙襄子,被發現之後,趙襄子問他,妳也曾經在範氏和中行氏兩家做過家臣,智伯滅了他們,妳不為他們報仇,為何如此執著為智伯報仇。
豫讓回答說,我在其他人那裏做事,他們不過把我當成普通人,那我就和普通人壹樣回報;而智伯,是把我當作國士來對待,那我必然以國士來報答他。
7、結草銜環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結草”是講壹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沒有讓她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在恩人打仗之時,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取勝。
“銜環”是說壹位叫楊寶的兒童挽救了壹只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
後將二典故合成壹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