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是什麽意思?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是什麽意思?

這道題我會!上學的時候學過,這句話的意思是: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壹面鏡子壹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這句話出自於哪裏呢?——宋代·朱熹《觀書有感·其壹》

完整的原文是這樣的: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給大家把翻譯也放出來了,便於大家理解: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壹面鏡子壹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要問池塘裏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這裏有壹些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詞匯,單獨解釋給大家看: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朱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壹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壹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壹樣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徘徊:來回移動。

為:因為。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裏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麽會。

那:怎麽的意思。

清如許:這樣清澈。

如:如此,這樣。

清:清澈。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壹樣。

如果只看文章的話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麽我們就得結合文章當時的創作背景來解讀: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壹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既然說到這了,我們就壹起來欣賞評析壹下這篇文章:

這是壹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壹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壹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註入,因此像明鏡壹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壹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壹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註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壹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讀者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這是壹首極其有藝術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品味書法作品時,時常有壹種神采飛揚的藝術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形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書寫者內心的不竭藝術靈感。

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很符合書法藝術創作的特色,也反映了壹般藝術創作的本質。

最後,在這裏介紹壹下這篇文章的作者: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壹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