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 侯江 張鋒
(重慶自然博物館)
1933年8月25日下午,四川茂縣松潘等地發生強烈地震。15時50分30秒,地震中心在北緯30°、東經103.7°的疊溪的震級為7.5級。國內,北京鷲峰、南京地震臺幾乎同時記錄到震波。國外,馬尼拉、大阪、棉蘭、孟買、哥本哈根、漢堡、檀香山、巴黎、突尼斯、悉尼、多倫多、威林頓、渥太華、拉巴斯等世界百多家地震臺都測收到了這次震波。
此次地震發生之時,巖石飛崩,擊死居民,村舍沈沒,岷江上遊因之隔斷,余波續震四五日不絕,疊溪壹帶,正當地震中心,罹禍尤為慘重,地震造成6945人死亡,傷1萬人以上,疊溪全鎮陷沒,岷江江水被山體崩塌物堵塞斷流,形成中國地震史上較為突出的地震堰塞湖,其壩高有的甚至高達百余米。之後決口造成的次生洪災又奪走數千人生命,震區傷亡慘重,***計死亡人數近萬人。自1900~1950年,據不完全統計,中國7級以上地震59次。[1]這是民國時期四川最大的地震,也是民國時期中國最強烈的地震之壹。
壹、關於1933年疊溪地震的調查
地震為人類最為慘烈的災害,疊溪地震發生後,地方政府及中央相關部門派人深入災區進行調查。
震後近1個月後,四川善後督辦劉湘派成都水利知事公署技術主任全晴川率四川大學學生諸有彬等10余人前往調查,重點是岷江地震堰塞湖的積水情況,調查時間9月至10月9日。12月7日善後督辦劉湘再派即任的成都水利知事周郁如同督署上校參謀郭雨中帶30余人再次調查,歷時5天,提出了疏導疊溪地震堰塞湖的具體工程方案。[2]
學術機構的調查有受北平地質調查所委托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另外還有四川大學等。
四川大學的疊溪震區野外考察,由該校生物系(開設了地質學與古生物學課程)師生組成12人地質考察團,教師周曉和帶隊,於1933年12月21日出發,次年1月14日回到成都,歷時25天。考察以了解灌縣至疊溪壹帶的地質、地史、古生物和疊溪地震的震災情況為主。
另外,以個人身份進行考察的有地理學家徐近之。1933年秋,徐近之在青海地區考察,聞疊溪地震消息,立即於10月21日至11月29日,對疊溪震區乃至整個岷江上遊進行歷時40天的實地考察。[3]
中國西部科學院的疊溪地震考察。為研究此次松茂地震來源狀況及原因等,1933年10月,該院地質研究所主任常隆慶(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即在北平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工作,1932年9月由所長翁文灝推薦,受盧作孚邀請到重慶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任地質研究所主任)、羅西伊(即羅正遠,字君平)奉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之命,前往疊溪實地調查松茂地震,所有壹切費用概由北平地質調查所負擔。考察歷時兩個月。
由於地震區域遼闊,人力有限,在實地考察中輔以信函調查。由中國西部科學院致函各縣政府及文化機關,請其告以當地情況,同時又發出通啟,致各界人士公啟、致各報館函,征求各地關心科學之人士予以援助,賜以資料。調查過程中,擬就表格壹張,油印分寄川中各縣教育局、建設局以及中級以上學校,發出地震調查表,以便調查參考和將來繪制地震區域強度圖。[4]
地震強度調查表[5]
(此表***分十度,請將所在地的地震強度與此表相當之度數註明,寄回巴縣北碚場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為禱)
壹、人不能覺。
二、甚少數靜坐者覺之,樓上較易。
三、少數人覺之,不恐慌,經他處報告始確信地震。
四、屋內覺者多數,屋外少數,器物微動,地板或響懸物稍動。
五、屋內人皆覺之,屋外人多覺之,睡者驚醒,少數人驚逸,搖鈴鳴,時鐘停,懸物搖。
六、人人皆覺恐慌,爭出,器物墜落,不堅固之房舍稍有損傷。
七、鐘鳴,煙囪倒,屋瓦落,多數房屋稍有損傷。
八、少數房屋毀壞,多數重損,少數人受傷,無死者。
九、少數房屋全毀,多數重損,不能復居,人煙稠密之處,死人頗多。
十、多數房屋毀壞,人口多數死亡,地裂山崩。
附註:
甲、地震發生於民國 年 月 日午 時 分
乙、震時間***
丙、以後又震動若幹次,在何月何日何時發生震力相當上表何度。
填表機關
填表人
民國 年 月 日寄
調查途中,常隆慶給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致函報告地震現場考察情況,翁文灝附記數言。1934年,常隆慶基於收集、拍攝的大量地震資料,對調查情況進行分析,寫成《四川疊溪地震調查記》。在近代,由於戰爭、交通、經費等原因,對地震的調查也有采取函調的方式,給所在地區及相關單位發函收集資料,再分析匯編成冊。而現場的科學考察就顯得尤為可貴和難得了,能夠在第壹時間掌握第壹手資料。采用現代科學方法對大震現場進行科學考察,在我國西南地區還是第壹次,在國內也僅次於1920年寧夏海原大地震後的現場科學考察(震後次年,內務、教育、農商三部曾派翁文灝、謝家榮等六委員赴災區調查,這是我國地震史上第壹次對大地震所作的詳細的科學調查)[6]。在中國近代地震地質調查研究中,中國西部科學院的疊溪地震調查是這壹時期重要的實地地震調查活動。
二、關於1933年疊溪地震的研究著述
疊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發生後幾個月,翔實的地震報告就刊行出來。
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常隆慶連續刊發幾篇調查記,有《疊溪地震調查記》,刊發於1934年5月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叢刊》第壹卷第三號;《四川疊溪地震區調查記》,刊發於《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1934年第5卷第1期上[7];《疊溪地震調查記略》,刊發於《新世界》1934年第38期。[8]
除此之外,徐近之的《西寧松潘間之草地旅行》和《岷江峽谷》刊發在《地理學報》1934年第1期(創刊號)上。(《岷江峽谷》中“地震後峽谷實察紀要”,對疊溪地震災害和水患作了真實的記述和分析,並提出震後建議對策:預防地震災害、疏導堰塞湖積水、建築物抗震、交通及通信對策、保護岷江河谷生態環境、發展山區經濟等)[9];四川大學編著《疊溪地質調查特刊》1934年7月出版(國立四川大學秘書處出版課,1934年7月出版,54頁32開,有圖、表、照片)。內收調查報告6篇,調查地質情況,並有考察日記,疊溪地震損失統計表及羌人風俗等,其中最珍貴的資料是細致到村寨的地貌改變、房屋垮塌、人員傷亡的考察記錄[10];地質調查所李善邦著《四川疊溪地震記錄簡報》發表在《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1934年第5卷第3期[11](當時,世界地震學還處於相當初級的階段,沒有“震級”的概念和定義)。李善邦采用巧妙算法分析計算此次地震的發震時刻和震源深度,測定疊溪地震參數,所確定的震中坐標相當準確,與宏觀震中疊溪的位置非常相近,至今基本采用這壹數值[12]。在常隆慶到四川地質調查所後,著《四川疊溪地震調查記》,刊發在《地質論評》1938年第3卷第3期上。
這之後二三十年,尤其到了20世紀70~80年代,關於四川疊溪地震的調查、記錄和報告又才陸續增多。有“疊溪地震瑣記和對地震的初步認識”(周郁如,1958年手稿)、“1933年四川疊溪地震補充調查報告”(國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隊,1973年11月打印稿。另壹資料記為“疊溪地震補充調查報告”國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隊影響場組,1973,未出版)、“1933年疊溪地震宏觀調查表”(地震地質隊松潘大組,1977年8月手稿本)、“1933年疊溪地震調查報告”(成都地震大隊地震地質隊,1977年11月復寫稿。另壹資料記為“1933年疊溪地震調查報告”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質隊,1977,未出版)、“四川省歷史地震資料匯編 1933年疊溪地震”(討論稿)(王元海,1977,未出版)、“疊溪1933年地震調查材料”(阿壩州地震史料小組,1978年5月復寫稿)、《四川地震資料匯編(第壹卷)》(《四川地震資料匯編》編輯組,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13]、《疊溪大地震親歷記》(張雪巖,《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七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疊溪7.5級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及其對發震構造條件的認識》(唐榮昌、蔣能強、劉盛利,《地震研究》1983年第6卷第3期)[14]、《1933年疊溪地震》(四川省地震局著,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15]、《徐近之實察疊溪地震及對震後的建議對策》(江在雄,《山西地震》1994第3期)。
常隆慶所著壹系列關於四川疊溪地震的調查報告,在後來的疊溪地震研究中壹直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1983年由四川省地震局編著的對疊溪震區現場考察、研究總結的著作《1933年疊溪地震》參考了常隆慶的著述,尤其對於分布在不同經緯度的各地點的地震烈度、場地條件、震害情況等提供了直接而翔實的參考,壹些照片,如常隆慶1933年所拍攝的“較場東側臺面地震時被斷成階梯狀”被采用。[16]其著述被引用和參考還見於諸如《四川地震資料匯編(第壹卷)》[17]、《中國巖石圈動力學概論〈中國巖石圈動力學地圖集〉說明書》[18]、《四川省巖石地層》[19]、《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工程勘測分冊》[20]、《中國典型災難性滑坡》[21]等。
而1934年常隆慶所寫的約2.6萬字的《四川疊溪地震調查記》,將疊溪地震情形及前後事實,旁征博引,附以照片、圖件和統計表格,對地震各災區,尤其以疊溪為中心的疊溪南路、西路、北路的具體情況,作了翔實的記錄。記述了疊溪震中區各村寨房屋建築破壞、人畜傷亡、山崩地陷等地震破壞狀況,並對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說明當地地震地質特點。這是中國近代地震地質研究的重要著述,對疊溪及其周邊震區的崩塌滑坡、交通阻斷、人員傷亡、水災過程以及震中區的地質地貌特征、余震序列等情況的詳細敘述,成為我國以科學方法記載疊溪地震的第壹篇詳細而確實的學術報告。
三、結語
中國是地震活動頻繁的國家,對於地震學的研究,近代中國學者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多加著力,政府也視為重要事業而加以註意。對於民國時期中國最強烈的地震之壹、同時也是民國時期四川最大的地震——疊溪地震,中國西部科學院作為第壹個專業學術機構進行調查,並寫下第壹篇專門學術報告《四川疊溪地震調查記》。中國西部科學院的疊溪地震調查及其著述,其詳細的現場考察和研究,對地震前兆、震後效應、地震現象、地震後的破壞現象、社會影響,地震發生類型與序列特征等的描述,為當時和今後的疊溪地震研究。例如,區域地震研究、地震地質研究、歷史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學數據和研究的可比性,是重要的科學考察和學術文獻。
參考文獻
[1]齊書勤.中國早期的地震科學考察[A].見:王渝生主編.第七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文集[C].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405
[2]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茂汶羌族自治縣誌[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7,38~39
[3][6]洪時中,徐吉廷.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記在疊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災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幾位前輩[J].國際地震動態,2009,(2):34~35:30~31
[4][5][9]《嘉陵江日報》1933-11-18、1933-11-20~21、1933-11-5.見:龍海編輯.中國西部科學院調查疊溪大地震紀實[N].盧作孚研究.2008,(2):50~52
[7]陳尚平等.中國近代地震文獻編要(1900~1949)[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316~318
[8]江蘇省地震局《中國地震科技文獻題錄大全》編纂組.中國地震科技文獻題錄大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9,17
[10][11][12][15][17]《四川地震資料匯編》編輯組.四川地震資料匯編(第壹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301~303,315~316,317~319,463~464,541
[13][16]四川省地震局.壹九三三年疊溪地震[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69,圖版10
[14]《四川地震年鑒》編輯組.四川地震年鑒(1983)[M].成都:四川省地震局出版,1984,156
[18]《中國巖石圈動力學地圖集》編委會編,丁國瑜主編.中國巖石圈動力學概論《中國巖石圈動力學地圖集》說明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65
[19]辜學達,劉嘯虎.四川省巖石地層[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372
[20]徐乾清,陳德基主編,門光永等撰稿.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工程勘測分冊[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70
[21]黃潤秋,許強.中國典型災難性滑坡[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