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飛鳥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這句話的含義

"飛鳥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這句話的含義

含義是:鳥兒飛出去以後,仍然要回到它生長和棲息的老家;狐貍死在洞外的時候,它的頭還要遙對著它所住的山丘。

原文節選:

眾讒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

憎慍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

眾踥蹀而日進兮,美超遠而逾邁。

亂曰: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白話譯文:

那些讒人心懷嫉妒啊,竟給堯舜蒙上不慈的罪名。

楚王憎恨那含蓄的美德啊,卻喜歡那些人眩惑的激昂。

小人們奔走鉆營卻日漸進選啊,賢人見棄愈疏愈遠。

尾聲:放開我的眼光四下觀望啊,祈望什麽時候回去壹趟。

鳥兒飛再遠也要飛返故鄉啊,狐貍死時頭會向出生山岡。

我真的不是有罪才被流放啊,日日夜夜我哪能忘記故鄉!

此文出自戰國時期·屈原所作的《九章·哀郢》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九章·哀郢》當作於楚頃襄王二十壹年(前278年)。《史記·屈原列傳》載,楚頃襄王立,令尹子蘭讒害屈原,屈原被放江南之野(郢都附近長江以南之地)。

此詩不計亂辭,可分為五層,每層三節。前三層為回憶,第四層抒發作詩當時的心情,第五層為對造成國家、個人悲劇之原因的思考。亂辭在情誌、結構兩方面總括全詩,為第六層。

詩的開頭,詩人仰天而問,可謂石破天驚。此下即繪出壹幅巨大的哀鴻圖。“仲春”點出正當春荒時節,“東遷”說明流徙方向,“江夏”指明地域所在。人流、漢水,兼道而湧,濤聲哭聲,上幹雲霄。所以詩中說詩人走出郢都城門之時腹內如絞。

他上船之後仍不忍離去,舉起了船槳任船飄蕩著:他要多看壹眼郢都!他傷心再沒有機會見到國君了。“甲之鼌(朝)”是詩人起行的具體日期和時辰,九年來從未忘記過這壹天,故特意標出。第壹層總寫九年前當郢都危亡之時自己被放時情景。

作者簡介: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愛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

周赧王十壹年(前304年),屈原流浪漢北(漢江以上,今河南南陽西峽、淅川壹帶)。秦楚復合,與屈原謀劃相反,而奸人必有讒言害之,避地漢北,當有不得已之情在,故《九章·抽思》有欲歸不得之意。

周赧王十三年(前302年),齊、魏、韓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太子橫到秦國為人質,請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命客卿通率兵救楚,擊退了三國聯軍。次年,秦國壹大夫與太子橫因為私事爭鬥被殺死。太子橫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國。

此事使秦、楚兩國關系惡化,導致了此後秦國對楚國的頻繁進攻。“屈原憎恨楚懷王聽信小人讒言,讓不真實的語言蒙蔽了正確的語言,這些謠言將會損害楚國的利益,是方正的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屈原在憂愁幽思而作《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