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出自南宋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原文為: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譯文:
醉裏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醒時聽到軍營的號角聲響成壹片。把牛肉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壹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壹樣,震耳離弦。壹心想完成替君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的美名。可惜已成了白發人!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於作者失意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之時。
辛棄疾二十壹歲時,就在家鄉歷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陳亮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
這次他到鉛山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後辛棄疾寫《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寄給他,他和了壹首;以後又用同壹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作於這壹時期。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
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謚號“忠敏”。
辛棄疾壹生以恢復為誌,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誌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沈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壹的愛國熱情,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百度百科-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