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原文|賞析

《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原文|賞析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此詩借對馬的描寫,表達了向往縱橫自在的塞外生活和用世致遠的孤激抱負,也屬詩人自喻之辭。

詩以廣闊的西北高原作背景,在大漠、燕山,秋宵新月的自然景色中,含蓄地展示出詩人從戎邊塞,報國立功的宏願,頗有鼓舞人們奮進向前的作用。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開頭兩句用了工整的偶對。“大漠”,西北高原的大沙漠。“燕山”,燕然山省稱。詩人因漢代班固 《封燕然山銘》“絕大漠”,“乘燕然”二句而觸發藝術靈感,油然產生向往塞外生活的感情,於是白 “沙如雪”,新“月似鉤”的美妙景觀便浮現眼前。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這兩句是在前述背景下生發的投筆從戎、勒銘燕山、大 “振”“天聲”、“永寧”(班固 《封燕然山銘》)國土的雄心壯誌。“何當”,何時。“金絡腦”,以黃金為飾的馬絡頭,即古樂府 《陌上桑》 中“黃金絡馬頭”句意。“金絡腦”三字在句中不含貶義。馬以黃金絡頭,必是天廄名駒。從這句詩中得不出 “受人羈勒”、想望“回到空闊的沙漠” 的解釋。“清”有涼意。秋日天高氣清,正是膘肥馬壯的季節。“快”馬正在秋宵縱馳,沙白月明,毫無拘束,無形中增添了飛速感,也使詩味更加濃郁。詩人激動地寫道: 何時進入天廄,黃金絡頭,奔“走”效命,清秋時節,在大漠中、燕山下縱橫馳“踏”,該是何等輕快自在呀!這兩句同 《馬詩》“其八” 的 “羈策任蠻兒”,“其十壹”的 “蹭蹬溘風塵”,命意是迥然有別的。

此詩與 《馬詩》(其十六) 在藝術結構上頗為相似。兩詩都以不同背景開篇: 此首用大漠、燕山這樣的地理環境發端;那首以唐太宗“斬隋公”、得“拳毛”這壹歷史傳說起頭。此首“何當” 二句與那首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在命意上也很近似。“何當” 與 “莫嫌”、“金絡腦” 與“金甲重”、“快走踏清秋”與 “且去捉飄風”,字面雖殊,內含則同。略無“嫌” 厭之意,實有求索之思。由於語意鮮經人道,故歷來備受重視。

過去的研究者有的雖沒有明指此詩確切寓意,但多數學者認定它是詩人自喻之辭。如說“邊氛未靖,奇才未伸,壯士於此,不禁雄心躍躍。”(姚文燮)如說“此言茍能用世,致遠不難。” (方扶南) 他們都確指此乃詩人“自喻”之作,說法是可信的。當代有的唐詩選本評及此詩時,可能出於某種不必要的顧慮,僅僅把它歸結為對“自由豪放生活”的 “愛慕”,這就淡化了它的深層內含,縮小了它的思想意義。

李賀死時年僅二十七歲。他“生而有韓吏部為賞音,沒而有李義山作傳,杜牧之作詩序,亦不負嘔出心肝。” (方扶南)但“不沾壹命於聖明,沒有千年之恨骨。” (韋莊) 他不能像 “拳毛” 那樣深得李世民愛重,“黃金絡馬頭”,“快走”於大漠、燕山間,為國立功,因而才在詩裏流露了“躍躍”欲試的 “雄心”。這大約就是此詩的真正“自喻”之意。李賀 《馬詩》 中 “右武功”的思想,在 《南園十三首》 的四、五、六裏,亦有類似表現,更是可供我們進行比較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