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24節氣怎麽寫

24節氣怎麽寫

具體內容如下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壹般在10月下旬。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壹年中白晝最短的壹天。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壹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擴展資料: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範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壹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幹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歷是壹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地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