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 哀江南賦序?
所屬文學時期: 魏晉南北朝文學?
所屬朝代: 魏晉南北朝時代?
原文
哀江南賦序①?
粵以戊辰之年②,建亥之月③,大盜移國④,金陵瓦解。余乃竄身荒谷⑤,公私塗炭⑥。華陽奔命,有去無歸⑦。中興道銷,窮於甲戌⑧。三日哭於都亭,三年囚於別館⑨。天道周星,物極不反⑩。傅燮之但悲身世,無處求生(11);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12)。昔桓君山之誌事(13),杜元凱之平生(14),並有著書,鹹能自序(15)。潘嶽之文采,始述家風(16);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17)。信年始二毛(18),即逢喪亂,藐是流離(19),至於暮齒(20)。《燕歌》遠別,悲不自勝(21);楚老相逢,泣將何及(22)。畏南山之雨,忽踐秦庭(23);讓東海之濱,遂餐周粟(24)。下亭漂泊,高橋羈旅(25)。楚歌非取樂之方(26),魯酒無忘憂之用(27)。追為此賦(28),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唯以悲哀為主。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壹去,大樹飄零(29);壯士不還,寒風蕭瑟(30)。荊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31);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32)。鐘儀君子,入就南冠之囚(33);季孫行人,留守西河之館(34)。申包胥之頓地,碎之以首(35);蔡威公之淚盡,加之以血(36)。釣臺移柳,非玉關之可望(37);華亭鶴唳,非河橋之可聞(38)!
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壹旅(39);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40)。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41)。豈有百萬義師(42),壹朝卷甲(43);芟夷斬伐,如草木焉(44)。江淮無涯岸之阻(45),亭壁無藩籬之固(46)。頭會箕斂者(47),合縱締交(48);鋤□棘矜者,因利乘便(49)。將非江表王氣(50),終於三百年乎(51)?是知並吞六合(52),不免軹道之災(53);混壹車書(54),無救平陽之禍(55)。嗚呼,山嶽崩頹(56),既履危亡之運;春秋叠代(57),必有去故之悲(58)。天意人事,可以淒愴傷心者矣!況復舟楫路窮,星漢非乘槎可上;風飈道阻,蓬萊無可到之期(59)。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60)。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61)!
註釋
哀江南賦序?
①《哀江南賦》是庾信後期為哀嘆梁王朝而作的。它詳盡地描述了梁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悲憤地展示了侯景之亂等禍難的過程,揭露了梁統治集團的荒淫,謳歌了為國捐軀的英雄們的獻身精神。這裏所選的賦序,主要說明作賦的宗旨,並概括了"悲身世"、"念王室"、"述家風"、"陳世德"的基本內容。沈抑蒼涼的風格代表了庾信後期作品的典型特征。②粵:發語詞。戊辰之年:梁武帝太清二年(548)。③建亥之月:農歷十月。④大盜移國:指梁武帝太清二年侯景作亂,攻陷金陵(今江蘇南京)。
⑤竄身:逃亡。荒谷:春秋時楚地名,在湖北江陵附近。此代指江陵。⑥公私塗炭:公室和私門皆遭災難,如陷入泥塗炭火之中。⑦"華陽"二句: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庾信奉命從江陵出使西魏,同年西魏攻陷江陵,庾信被留在西魏都城長安。華陽,此指江陵。江陵在華山之南,故雲。⑧"中興"二句:意謂中興之業毀於壹旦。中興,指梁元帝即位於江陵,平定侯景之亂,梁朝復興。道銷,國運消亡。窮於甲戌,指承聖三年(590)十壹月,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殺。⑨"三日"二句:《晉書·羅憲傳》載,魏滅蜀時,蜀將羅憲聽到後主劉禪降魏的消息,率領部下在都亭哭了三天。《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春秋時魯國叔孫婼出使晉國,曾被囚於客館。此二句暗示庾信的亡國之痛和羈留北朝的生涯。都亭,都城內的亭子。
三年,言時間之長。別館,指客館。⑩"天道"二句:意謂自然之道周而復始,但人事到了極端卻不會復原。此指梁王朝壹蹶不振。天道,自然之道。周星,指十二年繞天壹周的歲星,即木星。(11)"傅燮"二句:《後漢書·傅燮傳》載,傅燮不容於朝,出為漢陽太守。王國、韓遂等圍攻漢陽,城中兵少糧盡,其子勸他棄郡歸鄉,他卻抗誌力戰而死。此二句暗示庾信無處求生的困境。身世,指壹生遭遇。(12)"袁安" 二句:《後漢書·袁安傳》載, *** 袁安為司徒,面對皇帝幼弱、外戚專權的局面,每與人談及國事,常常嗚咽流涕。此喻庾信面對困難無能為力的困境。(13)桓君山:桓譚,字君山,東漢哲學家,著有《新論》壹書。誌事:有誌於事業。(14)杜元凱:杜預,字元凱,晉人,著有《春秋經傳集解》。平生:壹生,這裏指平生抱負。(15)鹹:都。自序:自著文章,敘其生平誌趣。序,同敘。(16)"潘嶽"二句:晉人潘嶽作《家風》詩,敘述家族風尚。(17)"陸機"二句:晉人陸機作《祖德》、《述先》二賦,頌揚祖先的功德。陳,陳述。(18)二毛:頭發黑白相雜,指中年。(19)藐是:藐,弱小。是,此,指自己。或作"狼狽"。(20)暮齒:晚年。(21)"燕歌"二句:與庾信同時的王褒曾作《燕歌行》,梁元帝和文士們皆作歌和之,庾信也有和作。(《北史·王褒傳》)這些詩均抒寫別離之悲苦。此二句表達庾信遠離故國的哀傷。(22)"楚老"二句:《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載,楚人龔勝為光祿大夫,王莽篡漢後,因為不願壹身事二姓而絕食餓死。有壹老父來吊唁,哭得很悲傷。此二句流露庾信屈仕敵國的懺悔之情。(23)"畏南山"二句:《列女傳·賢明傳》說,南山有玄豹,為了保護毛皮,當霧雨天氣便不出來覓食。《史記·楚世家》載,春秋時,吳國攻楚,申包胥到秦國求救。此二句是說,本欲遠害自藏,卻又不得不出使西魏。(24)"讓東海"二句:《孟子·離婁》說,姜太公為了逃避商紂而居於東海之濱。《史記·伯夷列傳》載,武王滅殷後,伯夷、叔齊恥而不食周粟,終餓死。讓,遜色,不及。此二句是說自己沒有姜太公和伯夷、叔齊的氣節。(25)"下亭" 二句:《後漢書·範式傳》載:孔嵩宿於下亭,馬被人盜竊。《後漢書·梁鴻傳》載,東漢梁鴻至吳,曾依臯伯通,居廡下。此二句寫羈旅困頓和漂泊之苦境。高橋,壹作臯橋,在吳(蘇州)閶門內,因臯伯通曾居於其旁而得名。(26)楚歌:《漢書·高帝紀》載,項羽被圍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方:方法。(27)魯酒:魯國之酒,味甚淡薄。《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28)追為:追作。(29)"將軍"二句:《後漢書·馮異傳》載,馮異為人謙遜,每當諸將論功,他卻倚樹不語,人稱"大樹將軍"。此二句比喻人事變化,故國淪亡。(30)"壯士"二句:用戰國荊軻事。荊軻赴秦,燕太子丹送別於易水。荊軻作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兩句喻自己出使不得歸。(31)"荊璧"二句:《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藺相如奉和氏璧入秦以換取十五城,面對秦王的欺詐,持璧睨柱,欲以生命捍衛趙國之尊嚴。荊,楚。荊璧即楚之和氏璧。此二句言聘於西魏,為其所欺。(32)"載書"二句:《史記·平原君列傳》載,戰國時毛遂隨平原君出使楚國,合縱抗秦,但從日出談到正午,卻沒有結果。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說服了楚王,當即捧銅盤歃血為盟。載書,盟書。庾信化用此典,意謂毛遂助平原君成就了合縱之盟,而自己卻沒有完成使命。(33)"鐘儀"二句:《左傳》成公七年、九年載,春秋時,楚人鐘儀為鄭國所俘,解獻於晉。晉侯到軍府視察時,見他著南冠(楚國樣式的帽子),就詢問他的情況,當得知他是壹位樂師,便讓他彈琴,但他所彈的卻是楚樂,晉範文子便說:"楚囚君子也。"此二句意在說明庾信如南冠之囚的處境。(34)"季孫"二句:《左傳》昭公十三年載,季孫如意隨魯昭公參加平丘之盟,為晉國扣留,臨釋放時,又威嚇他,要把他留於西河之館。此二句意謂自己被扣西魏。行人,指使者。(35)" 申包胥"二句:《左傳》定公四年載,春秋時,吳國攻占楚國,申包胥到秦國請求援兵,倚墻哭了七日,秦終於答應出兵,申包胥才"九頓首而坐"。此二句意謂自己未能如申包胥那樣挽救梁朝。頓地,叩首至地。(36)"蔡威公"二句:《說苑·權謀》載,春秋時蔡威公知國家將亡,閉門哭了三天,淚盡而繼之以血。此二句意謂自己對國之滅亡萬分悲痛而無能為力。(37)"釣臺"二句:意謂身居北地,無緣目睹故國風物。釣臺移柳,《晉書·陶侃傳》載,侃任武昌太守時,在釣臺練兵,曾種植了很多柳樹。玉關,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此代指北朝。(38)"華亭"二句:《世說新語·尤悔》載,陸機於吳亡後隱居故裏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後仕於晉,為成都王司馬穎帶兵與長沙王司馬乂戰於河橋,兵敗後被司馬穎所殺。臨刑前嘆息:"欲聞華亭鶴唳,豈可復得乎?"唳(lì利),鶴鳴聲。河橋,陸機兵敗之地,在今河南境內。此二句意謂故國難返。(39)"孫策"二句:《三國誌·吳書·陸遜傳》載陸遜上疏雲:"昔桓王(孫策)創基,兵不壹旅,而開大業。"壹旅,五百人。(40)"項籍"二句:《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於江東起兵反秦,只有精兵八千。項籍,即項羽。(41)宰割:割據。(42)百萬義師:侯景反叛時,梁朝發兵抵抗,眾號百萬。(43)壹朝卷甲:壹時間棄甲逃跑。(44)"芟夷"二句:侯景破城,亂殺無辜。芟夷,除草,此指殺人。(45)"江淮"句:謂梁兵不戰自退,使長江、淮河起不到天險的作用。(46)亭壁:亭障壁壘,即戰地工事。藩籬:用竹子編成的屏障。(47)頭會箕斂:指按人頭數出谷,用簸箕收取。頭會箕斂者指梁朝貪婪的官吏。(48)合縱締交:本來指戰國時代的外交聯合方式,這裏指梁朝官吏的勾結。(49)"鋤□" 二句:指出身低微的陳霸先代梁事。鋤□,皆為農具。棘,即戟,兵器。矜,矛的柄。因利乘便,指乘機便宜行事。(50)將非:莫不是。江表王氣:江南的天子之氣,也隱指梁朝的氣數。江表,指江南壹帶。(51)三百年:從東吳定都建康,歷經宋、齊、梁三朝,約三百年。(52)並吞六合:指秦王朝統壹中國。六合,指天地四方。(53)軹道之災:《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入關,秦王子嬰於軹道(亭名)旁迎降,秦遂亡。(54)混壹車書:即車同軌,書同文,指統壹天下。(55)平陽之禍:《晉書·孝懷帝本紀》和《孝湣帝本紀》載,西晉末,劉聰、劉曜分別遷晉懷帝和晉湣帝於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然後將其殺害。劉聰,十六國時漢國君主;劉曜,十六國時前趙君主。(56)山嶽崩頹:喻梁朝滅亡。(57)春秋叠代:指改朝換代。(58)去故:失去故國。(59)"況復"四句:據《荊楚歲時記》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河源時乘槎上了天河。又傳說海上有神山蓬萊。此四句形容環境險惡,無法南歸。況復,何況。星漢,指天河。槎,木筏。飈,迅猛。(60)"窮者"二句:意謂窮困憂傷的人到壹定的境地,會記敘自己的遭遇,抒發自己的情感。窮者,指不得誌的人。勞者,指勞苦之人。(61)"陸士衡"四句:《晉書·左思傳》載,陸機(字士衡)聽說左思要作《三都賦》,撫掌而笑,認為他不自量力。《藝文類聚》載,張衡(字平子)認為班固的《兩都賦》鄙陋不足觀,因而另作《二京賦》。此四句為自謙之辭。四句:《晉書·左思傳》載,陸機(字士衡)聽說左思要作《三都賦》,撫掌而笑,認為他不自量力。《藝文類聚》載,張衡(字平子)認為班固的《兩都賦》鄙陋不足觀,因而另作《二京賦》。此四句為自謙之辭。四句:《晉書·左思傳》載,陸機(字士衡)聽說左思要作《三都賦》,撫掌而笑,認為他不自量力。《藝文類聚》載,張衡(字平子)認為班固的《兩都賦》鄙陋不足觀,因而另作《二京賦》。此四句為自謙之辭。四句:據《荊楚歲時記》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河源時乘槎上了天河。又傳說海上有神山蓬萊。此四句形容環境險惡,無法南歸。況復,何況。星漢,指天河。槎,木筏。飈,迅猛。(60)"窮者"二句:意謂窮困憂傷的人到壹定的境地,會記敘自己的遭遇,抒發自己的情感。窮者,指不得誌的人。勞者,指勞苦之人。(61)"陸士衡"四句:《晉書·左思傳》載,陸機(字士衡)聽說左思要作《三都賦》,撫掌而笑,認為他不自量力。《藝文類聚》載,張衡(字平子)認為班固的《兩都賦》鄙陋不足觀,因而另作《二京賦》。此四句為自謙之辭。四句:據《荊楚歲時記》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河源時乘槎上了天河。又傳說海上有神山蓬萊。此四句形容環境險惡,無法南歸。況復,何況。星漢,指天河。槎,木筏。飈,迅猛。(60)"窮者"二句:意謂窮困憂傷的人到壹定的境地,會記敘自己的遭遇,抒發自己的情感。窮者,指不得誌的人。勞者,指勞苦之人。(61)"陸士衡"四句:《晉書·左思傳》載,陸機(字士衡)聽說左思要作《三都賦》,撫掌而笑,認為他不自量力。《藝文類聚》載,張衡(字平子)認為班固的《兩都賦》鄙陋不足觀,因而另作《二京賦》。此四句為自謙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