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已經是壹個十分嚴重十分普遍的問題,在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蔓延著,並仍有愈演愈烈之勢。所謂“小學化”傾向是指壹些幼兒園為了適應部分家長的錯誤需要,提前對幼兒進行小學教育的不良傾向。在這種錯誤傾向的作用下,有些幼兒園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紛紛辦起了學前班,甚至有幼兒園在學前班使用小學教材,以滿足家長“讓孩子早識字”的錯誤要求。在這種錯誤作法下,幼兒歡樂的天性被剝奪了。以至於有些專家不得不發出呼籲“把童年還給孩子!”因此,必須克服“小學化傾向”,讓幼兒在自由的空間裏獲得最佳的發展。
二、緣何“小學化”
1、應試教育影響
由於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重智育輕德、體、美、勞教育的思想依然很嚴重,導致從小學期就開始過於註重教學質量。壹些小學甚至舉行小學壹年級入學考試,題目之難,難到考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的書寫辨認和二十以內的加減法。
2、家長錯誤心理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家長缺乏幼兒教育的科學發展觀;不能以幼兒為本,不能在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幼兒進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培養,更沒有重視教育方法上的統籌兼顧,也沒有以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為目標。家長存在誤區是有深刻原因的。壹是家長不了解幼兒教育規律,二是家長急功近利心理嚴重,三是家長和幼兒園溝通交流不夠。“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出生那壹天,很多家長們就進行賽跑,學什麽都想超前。
有教育專家的調查顯示:很多家長以為早期教育就是讓孩子盡早學習讀、寫、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與讀寫算之類的學習相提並論,認為學習的成績就是教育的效果。於是,孩子們在壹歲內開始認字,三歲內開始學外語,不到6歲的孩子85%以上參加各種培訓班,5歲不到就千方百計送去讀壹年級。家長的這種心態和行為,致使有些幼兒園以讀、寫、算為幼兒主要活動內容,拿教珠算、漢字、拼音等小學化的東西來吸引孩子入園。有些為了迎合家長的意願或者進入小學考試,必須開設幼兒寫字、算題等。壹些民辦幼兒園老師說,他們的幼兒園都讓孩子做到100以內的加減法,會寫很多字,並且說,這些都是家長要求的。壹個四五歲的孩子,家長只是想讓孩子寫幾個字、多做幾道題。
3、辦園理念問題:壹些幼兒園迫於招生壓力,迎合家長心願,同時壹味追求經濟效益,辦園理念嚴重落後,園內體育器材、玩具設施十分缺乏,班額過大,師資不足,場地不足,不便於開展遊戲活動。
4、師資問題:壹些農村轉崗幼師,觀念落後,沿襲舊的學前班教法,因循守舊,同時由於班額大,工作任務重,沒有精力也不願意去很少去開動腦筋為孩子們制作新玩具設計新遊戲,很少在寓教於樂上下功夫。壹些新上崗的幼師,雖想改革創新卻經驗不夠,能力不足。
三、“小學化” 傾向的弊端
首先,“小學化傾向”對幼兒身體發展有害。幼兒正處於長身體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幼兒如果長時間地集中註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並引起心理上的變化,如表情呆板等。過早、過多的規範性學習還能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不良癥狀產生。
其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有害。過早地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幼兒期的心理發展還不完善,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如果此時強迫幼兒象小學生那樣學習和做許多功課,他們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學習過於吃力,幼兒會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情緒,從而會扼殺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再次,“小學化傾向”對幼兒全面發展不利。在幼兒階段進行的小學式教育,其實進行的只是單項智育,由於這種做法只重視單項智育或某種技能的發展,忽視了全面性發展的要求,結果,幼兒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被削弱了,其它發展要求被忽視了,導致了幼兒身心發展的片面性。
第四,“小學化傾向”對幼兒未來學習不利。由於壹些學前班使用的是小學壹年級教材,其教學內容和小學壹年級是重復的,在幼兒階段兒童如果學過了小學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剛上小學壹年級時,不用花多大力氣就可以獲得好成績,由於重復教育,使這些兒童養成了不動腦、不思考,生記硬背的不良習慣。當他們進入二年級以後,面對新的學習內容,壹下子不能適應,結果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學習跟不上的情況都得以產生。
四、我縣幼教“小學化”現狀
在隨堂觀察和教學比武中發現,我縣幼兒園小學化教學傾向較為嚴重。
1、教學方式“小學化”嚴重:遊戲活動、區角活動、戶外活動明顯不夠。大多數幼兒園遊樂設施和玩具簡陋,自制教玩具也很少,戶外活動少,幼兒園桌椅擺放都按小學的方式擺放,壹桌壹椅,始終要求幼兒規規矩矩坐著甚至將雙手背在後面,這就導致幼兒園教學大多以集中教學為主,以教師為教學中心,忽視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是:教師講、幼兒聽;教師讀,幼兒跟;教師問,幼兒答;教師做,幼兒看;教師指示,幼兒做。同時以課堂為教學中心,忽視“教育寓於幼兒的壹日生活之中”,剝奪了幼兒獨立、自由、自主的活動權利。比如有位老師教學認識“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用的是教讀法,即將每種顏色帶讀十幾遍,發現孩子不能區分辨認,再次帶領孩子將每個詞語讀十幾遍,到最後,孩子註意力渙散,終究無法區分紅黃藍綠。
2、教學內容小學化十分嚴重。很多幼兒園將二十以內加減法、所有漢語拼音包括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甚至拼讀、漢字書寫甚至很復雜的漢字“書寫”作為幼兒園的主要教學內容,嚴重的甚至要求幼兒每天寫家庭作業幾大版。隨機檢查發現個別幼兒園大班作業本上密密麻麻寫滿漢字,並註上拼音,在本該休息的下午三點,卻要求孩子在寫漢字,有的孩子十分無奈,趴在桌子上睡著了。大多孩子的作業本臟兮兮的。
3、教學目標意識不強,遊戲教學策略比較缺乏,無效教學十分嚴重。教學(遊戲)活動管理混亂,教學隨意性較為普遍,表現為教師不制定教學計劃、不準備活動預案就開始組織活動,活動目的、活動重點、活動過程都不明確,活動組織的隨意性非常大,不註重教學活動效果。幼師們只學會了壹點表面的熱鬧,卻十分缺乏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缺乏設計組織教學活動的智慧。如語言活動不能讓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健康活動不能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分活動和鍛煉,
藝術活動不能讓孩子動手操作等等。如壹位老師教孩子做風箏,結果各小組的風箏全是老師代勞。如壹位老師教“誠實的孩子”,到最後孩子也沒有明白誠實是不說謊話的意思,反而是在心裏形成概念:那個打碎花瓶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壞孩子就是誠實的孩子。有位老師費盡心思做了壹個大大的漂亮的生日蛋糕,末了,卻不知道這個教學活動的教學領域教學目標是什麽,純粹是讓孩子唏噓了壹番。
4、忽視家長參與的教育價值,家園聯系少,親子活動少,對家長的宣傳教育少。關門辦教育的情況普遍存在。
主要原因:主要源於壹些幼兒園理念陳舊、不善於學習、不按要求理解使用教材,有些幼兒園很少參加培訓,有些幼師園長參加培訓時也很浮躁,沒有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學習內容。少數幼兒園沒有制定周活動計劃,沒有制定壹日活動計劃。甚至還有少數幼兒園在使用課程表。據了解,個別鄉鎮的學校竟然舉行壹年級入學考試,雖說目的是針對家長想提前讓孩子入壹年級設置的檻,但是導致了很多幼兒園盲目“小學化”。很大壹部分園長和老師並沒有認識到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害處,壹些園長和老師雖然意識到小學化嚴重,卻也沒有意識到其害處的嚴重性並且不知如何改變。同時,幼兒園投入不夠,玩具設施少,班額大,師資不足,是重要原因。
五、國內國外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不同認識
1、國內家長:“妳們幼兒園各方面都好,就是不教孩子寫字、算數,俺們家長就怕將來孩子上學跟不上。”“俺鄰居家的孩子在別的幼兒園,現在教能算50以內的加減法了,我們的孩子這不就落在起跑線上了嗎!”“幼兒園什麽也沒教,就是玩,讀了壹個學期,不認得幾個字,不會數數,不認得拼音,還不如到家裏玩算了”
2、國外家長:《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壹個母親的憤怒和抗爭》(《中國教育報》2012年4月8日第1版),1968年,美國內華達州壹位母親給3歲女兒買回了生日蛋糕,當媽媽取下蛋糕上的櫻桃時,女兒指著原來鑲嵌櫻桃的凹陷處不斷喊叫英文字母“0”.事後,這位母親把女兒所在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0”之前,能把類似的“0”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從幼兒園教她26個字母後,孩子便失去了這種能力。這位母親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後果負責,賠償孩子精神傷殘費。
3個月後,此案在內華達州立法院開庭,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所講的壹個故事感動了。她說,她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壹家公園裏見到兩只天鵝,壹只被剪去了左邊的翅羽,放在較大的壹片水塘裏;另壹只完好無損,被放在壹片較小的水塘裏。管理員告訴她,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剪去壹邊翅羽的無法保持身體的平衡,飛起後就會掉下來;在小水塘裏的,雖然沒有被剪去翅羽,但起飛時因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能老實呆在水裏。她當時非常震驚和悲哀。今天,她覺得她的女兒就變成了幼兒園的壹只天鵝,被剪掉了壹只翅膀,壹只幻想的翅膀,並早早地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存在“ABC”的小水塘。
這段辯護詞後來成了內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並由此制訂了美國最初的兒童保護法。現在美國的《公民權法》規定,幼兒在學校擁有兩項權利:玩的權利、問為什麽的權利。有人稱,美國之所以能獲得最多的諾貝爾獎項,科技創新始終走在世界前列,與這個規定密不可分。
3國家政策層面十分重視:為落實《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幹意見》(國發〔2010〕41號),營造有利於幼兒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教育部決定從2012年起,每年的5月20日至6月20日為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的通知》。主題是“快樂生活”“健康成長”,要求“積極開展區域性活動研究,讓遊戲真正成為幼兒園的主旋律。”通知下發以來,各大媒體都加大了對學前教育尤其是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宣傳力度,《中國教育報》連續壹段時間大幅宣傳。《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學前教育發展的意見》(湘政發201117號)第十八條指出“要用科學保教觀指導學前教育發展,各級政府要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先進學前教育理念,幼兒園要堅持保教並重原則,遵循學前教育規律,堅持以遊戲活動為基本活動,寓教於樂,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要註重幼兒安全和習慣養成,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
六、解決“小學化”問題的途徑和策略
(壹)、幼兒園要做好家長的教育工作,轉變家長的觀念,取得家長的支持,走出幼教“小學化”誤區。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糾正和防止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需要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育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形成。讓家長了解和支持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是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重要方面。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要承擔起開展幼兒家庭教育咨詢、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為此,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家長工作,更新家長的教育理念,讓整個社會走出幼教小學化的教育誤區,讓幼兒的自然天性得到更好的發展。開展家長教育活動,讓家長了解幼兒教育的規律。通過不定期的教育講座、家長學校、幼兒園與家長的各種聯系渠道,讓家長學習正確的教育理論,了解幼兒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和幼兒全面發展的要求,使他們懂得壹些基本的幼兒教育方法,當他們充分了解了幼兒園的教育作法和教育觀點是正確的時候,就不會再要求幼兒園搞拔苗助長式的小學化教育了。如,某市某大型幼兒園在97年受社會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影響,曾經壹度使學生下降到五十余人,迫使該園也不得不考慮要成立幾個學前班。在教育專家的指導下,這個幼兒園廣泛的開展了家長教育活動,並在社會上全方位地宣傳幼兒教育理念,結果僅僅過了三個月,這所幼兒園的學生壹下子又達到了三百余人,出現了入園難的可喜現象。
1、讓家長看清隱性危害
每學年開學前,通過召開關於解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專題家長會,幫助家長了解《綱要》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懂得幼兒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向家長介紹各階段幼兒的培養目標和班級教育教學計劃,幼兒銜接工作的具體措施等;並向家長宣傳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帶給孩子壹生發展的危害性;“幼兒教育小學化”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按照教育規律辦事,就是要讓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接受相應的教育內容,這個內容不能超越,也不能滯後。簡單地說,就是在什麽階段就學什麽知識,就像人的成長發育,剛出生的嬰兒主要是大腦的發育,青春期主要是長身體,成年後主要是心智的完善,按照這樣的順序,人才能成長為壹個健全的人。
壹個典型的研究——爬梯實驗說明了這個問題。多多從46周開始,每天接受10分鐘的爬梯訓練,到52周時,即使有人扶著也不大願意爬樓梯,但第54周之後當他再看到樓梯時,卻能壹直爬到樓梯終端,並且不用旁人幫助,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雙胞胎爬梯實驗,其研究表明,對幼兒進行任何提前教育只是事半功倍,而到適當年齡進行適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規律。
“有些壹年級學生入學拿筆姿勢就不正確,拼音字母書寫不規範”,壹位小學老師談到,學生習慣養成了,老師很難糾正,所以學前教得不正確還不如不教。現在很多小學壹、二年級的學生上課愛搗亂,或者是註意力不集中,喜歡開小差,很大原因是由於壹些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已經學過這些知識了,他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沒必要浪費時間再學了。其實他們未必真懂,很可能是只知其壹不知其二,或者說只是囫圇吞棗,他們學的知識都是半拉子知識,沒有真正理解。關於幼兒教育,舉個例子是跑步——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長跑而不是短跑,就像王軍霞跑的那種。王軍霞跑的那種起跑不重要,關鍵在於她的耐力強。人生是長跑,起跑並不重要,關鍵是後來的發展能力要強,這樣才能跑到最後。這就告訴家長們,幼兒園的時候學壹些這個階段該學的東西就行了,千萬不要好高騖遠,學那些不屬於這個階段的東西。
2、認識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區別,為家長樹立新的教育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綱要》中強調指出:“尤其要避免只重視知識和技能,忽略情感、社會性和實際能力的傾向。”
“別人的孩子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我們的孩子不早點上學就會跟不上”。有的家長也有這種擔心。事實上小學壹年級的老師對於剛入學的孩子,知識水平不壹樣,但不管學與沒學,都會從頭耐心教起,不讓沒有提前學的孩子吃虧,讓家長放心。要正確理解幼兒教育。
幼兒教育的範圍是很廣泛的,而非家長說的那種讓孩子壹味接受書本知識的狹隘的教育。目前,全世界通行的兒童上小學的年齡是六至七歲,而讓四五歲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在幼兒園就學習小學的知識,這是與教育規律背道而馳的。幼兒園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學習感性知識,發展形象思維。在小學階段,才是學習理性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而要形成理性思維必須要有感性思維做基礎,感性思維越豐富,理性思維越好。可現實是,很多幼兒園連孩子的形象思維都沒有鍛煉好,就對他們進行理性知識的灌輸。這樣做,雖然能取得壹些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打亂了孩子的學習規律,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
3、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園,轉變家長的育兒理念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學金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壹位獲獎者:“妳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妳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兒園。”是的孩子社會化的啟蒙教育是從幼兒園開媽的,這壹時期的學前教育對孩子壹生的發展具有奠基作用。在幼兒教育專家趙忠心教授看來,幼兒園這個階段學的東西在這幾個方面:壹是要學會說話,學會口語;二是要教幼兒懂得壹些規矩,行為規範,禮儀禮貌等。三是要學習壹些能力,具體就是生活能力,比如學會自己穿衣服什麽的。四是用大量的時間去豐富他們的感性知識,父母要抽出時間帶孩子去逛公園,讓他們感受大自然,或者帶他們去街道上,熟悉社會等。五是讓他們學會交往,學會相處。由於受年齡特點的影響,學前幼兒難以接受“小學化”的學習方式,枯燥的寫寫算算,抑制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孩子只有在遊戲中才是最快樂的,只有在快樂的情緒中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識。因此,通過探索遊戲化的學習方式,指導教師將遊戲和知識很好的融合起來,既避免了“小學化”的學習方式,又讓幼兒拓展了知識。如:早期閱讀教育是幼兒園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孩子們閱讀能力,幫助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結合新《綱要》精神及幼兒發展特點,班級結合本年齡段的早期閱讀教學內容,創建本班的特色區域,並為各班級配備了相應的設備和材料。在各班的閱讀區裏,書架上擺放的大量圖書便於幼兒隨時翻閱;可移動的圖書本為孩子平添了讀書的樂趣,自制圖書、修補圖書、解圖講述、拼圖遊戲、故事繪本閱讀、詩歌教學、講故事、表演等活動使閱讀內容豐富多彩,孩子們在這樣的遊戲活動中,擴大了知識面,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遷移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為了讓家長了解這些,定期向家長開放班級的教育活動,使家長了
解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進行的,組織親子遊戲活動,教師隨時將孩子在遊戲中表現出的優勢與不足反饋級家長,使家長在親子互動遊戲中感受到孩子各種能力的發展,分享孩子們的快樂。家長的關註力也從孩子“會算多少個題,能認識多少個字”的教育觀念中逐漸轉向孩子的全面發展這壹重要的方面來看待來評價自己的孩子。針對家長認識上的誤區,通過下發《致家長壹封信》、《園報》等途徑,積極做好相關宣傳,以使他們能夠理解幼兒教育的真正內涵,並贏得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家長了解幼兒教育不同於小學教育,了解幼兒大班並不是小學壹年級的延伸,懂得“順自然、展個性”。了解幼兒尊重幼兒的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為依據,遵循教育規律,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健康成長的道理。從而,糾正錯誤的幼兒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思想,走出幼教小學化教育誤區,按照教育規律幫助幼兒健康成長,從而杜絕幼教“小學化”社會現象。
(二)做好園長老師的培訓工作,轉變觀念,提升素質,按《綱要》、《規程》《指南》實施幼兒教育,以遊戲活動為主,安排好壹日活動,按照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辦教育。
問:《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分別是哪年試行,哪年頒布?
1989發布《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並施行;1996年頒布《幼兒園工作規程》並施行同時廢止《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2001年教育部出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幼兒園遵照實施好素質教育;2012年教育部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是壹項綜合性工程,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要軟硬兩手抓,從硬件上,要改善辦園條件,購買或自制必要的玩具設施、體育器材等。從軟件上,要加強學習,更新觀念,認識遊戲活動開展的重要性。
1、轉變教育觀念,端正辦學指導思想
“小學化傾向”的出現實際上是錯誤教育觀念影響下的產物,要解決“小學化傾向”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要認識到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中的啟蒙教育階段,它的任務是為幼兒未來的小學學習奠定知識和智力的基礎,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應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針,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質。因此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小學有嚴格的區別,在幼兒園階段進行小學式的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所不允許的,也是國家幼教法規所禁止的。
2、遵守幼教規律,體現幼兒教育的特點
幼兒園的教育工作壹切都是為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幼兒教育必須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體現幼兒教育的特點。
第壹,確立啟蒙教育的目標。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其教育要求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為主,幼兒所學習的只是其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和技能,這是壹個不能違背的原則。在幼兒園中,壹切教育工作都應該圍繞著啟蒙教育的要求進行,按照啟蒙教育的特點組織教育內容,安排教育活動,使幼兒在獲得智力啟蒙的同時,掌握其周圍生活中粗淺的知識和技能。
第二,合理安排壹切活動,體現幼兒發展特點。在國家規定的幼教法規中,沒有“課程”的概念,這是由幼兒教育的規律所決定的。因此幼兒園的壹切活動要給幼兒以充分活動的自由,以幼兒班子集體活動為主,以幼兒自主活動為主,以幼兒的趣味性活動為主。要制定好周工作計劃,在安排活動時,應註意將壹日活動的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註意動、靜交替,室內、室外活動的交替,集體活動和分散活動的交替。還要註意集體活動,自選活動和自由活動的結合,註意在壹日活動中體現出整體性、節奏性、靈活性的特點,體現出壹日活動的質量。
第三,開展好幼兒遊戲活動,寓教育於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獲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主要學習活動。有人說“玩具是幼兒的天使,遊戲是幼兒的伴侶”。其實強調的就是幼兒的玩樂天性和幼兒是在遊戲中獲得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在幼兒的遊戲活動安排上應該要保證每天有充足的時間讓幼兒自由選擇遊戲活動;要盡力為幼兒開辟遊戲場所,擴大遊戲空間;要根據教育目標選擇遊戲主題,廣泛開展遊戲區角活動。要註意充分遊戲的教育功能。無論是遊戲環境的創設,還是遊戲內容的選擇,都要充分考慮幼兒園的整體教育目標,以全面發展為目的,使幼兒主動性、獨立性獲得充分的發展,並註意培養幼兒的各種良好品德。
總之,要克服幼兒教育的“小學化傾向“,就必須按照國家的幼教法規辦事,按照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安排好幼兒園的各項教育活動,使廣大家長能夠支持幼兒園的教育工作,才能使幼兒在歡樂和諧的幼兒園整體環境中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