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拉過鉤兒就永不反悔”
“誠信”是“壹張精致的信用卡”
“誠信”是“不能透支的諾言”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壹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妳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創業不像讀書,壹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壹步壹個腳印走。——周晉峰
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裏看誠信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壹個企業要永續經營,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承認、用戶的承認。企業對用戶真誠到永遠,才有用戶、社會對企業的回報,才能保證企業向前發展——張瑞敏
真誠到永遠——海爾著名廣告語
信用是壹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無形資產。誠信的約束不僅來自外界,更來自我們的自律心態和自身的道德力量。——何智勇
走上社會後,我們深感信用危機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但埋怨沒有用,更不能等待。重樹社會信用必須靠每個人的努力,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郭輝
壹絲壹毫關乎節操,壹件小事、壹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會毀了我們壹生的名譽。——林達生
品牌包含了公司多年來積累的誠信聲譽,是壹筆巨大的無形資產——英國商人
壹、何為誠信誠信是什麽?從道德範疇來講,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行、行必果,壹言九鼎,壹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
二、誠信:從傳統走向現代
誠,是先秦儒家提出的壹個重要的倫理學和哲學概念,以後成為中國倫理思想史的重要範疇。直到孔子時期,“誠”還未形成為理論概念。孟子時不但已經形成為理論概念,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在這裏,誠不但是天道本體的最高範疇,也是做人的規律和訣竅。荀子發揮了“誠”的思想,指出它為“政事之本”。他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在《禮記·中庸》裏,“誠”成為禮的核心範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大學》把“誠意”作為八條目之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為聖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宋代周敦頤進壹步認為“誠”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把包括誠實在內的“誠”看作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的基礎和各種善行的開端。程頤更為直截了當地說:“吾未見不誠而能為善也”其見解入木三分。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批判地繼承了“誠”這個範疇,肯定誠實是社會公德中的壹個重要規範。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誠實之主要的道德要求逐漸明晰為:忠誠、正直、老實。忠誠的主旨是對祖國、對人民、對正義事業的忠誠。當然,這種忠誠不是盲目和狹隘的“愚忠”,而是認同於崇高的理想,為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奮鬥,從而表現出樂於奉獻,勇於犧牲的精神。正直,是指為人正派,處事公正坦率。老實,則特指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信,也是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範疇。“信”的含義與“誠”、“實”相近。從字形上分析,信字從人從言,原指祭祀時對上天和先祖所說的誠實無欺之語。隋國大夫季梁說:“忠於民而信於神”,“祝史正辭,信也。”後來,由於私有經濟和私有觀念的發展,原有的純樸的社會被逐漸破壞。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得不訂立誓約。但誓約和諾言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懾力量維持。春秋時期,經儒家的提倡,“信”始擺脫宗教色彩,成為純粹的道德規範。孔子認為,“信”是“仁”的體現,他要求人們“敬事而信”。他說:“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和孟子都將“信”作為朋友相交的重要原則,強調“朋友信之”,“朋友有信”。而歷代當權者大都將“信”作為維護秩序的重要工具。《左傳·文公4年》中說:“棄信而壞其主,在國必亂,在家必亡。”《呂氏春秋·貴信》對社會生活中的信與不信之後果,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會不寧。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憂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不貞。夫可與為始,可與為終,可與尊通,可與卑窮者,其唯信乎!”漢代董仲舒將“信”與仁、義、禮、智並列為“五常”,視為最基本的社會行為規範。並對“信”作了較詳盡的論述:“竭遇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他認為“信”要求誠實,表裏如壹,言行壹致。朱熹提出“仁包五常”,把“信”看作是“仁”的作用和表現,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說:“以實之謂信”,其說與孔子、孟子基本相同。在儒家那裏,誠與信往往是作為壹個概念來使用的。“信,誠也”,“誠”與“信”的意思十分接近。
由此看來,傳統倫理將誠信作為人的壹種基本品質,認為誠實是取信於人的良策,是處己立身,成就事業的基石。總之,是壹種個人生活的準則。
三、與誠信有關的故事
1、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壹起去,壹邊走,壹邊哭。媽媽對他說:“妳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妳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妳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2、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壹次,他的媽媽得了壹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壹開,於是他就和哥哥壹起跑到壹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裏的芭蕉開了壹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四、誠信的作用
從哲學的意義上說,“誠信”既是壹種世界觀,又是壹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對於社會抑或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壹個國家、壹個社會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國家的主體是人民,國家的主權也歸於人民。中國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訓,這些話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但國家的領導者依靠什麽去團結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念,“誠信”就是取信於民、團結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對於壹個社會單位(如壹個企業)、壹項社會事業(如壹個行業、壹項職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誠信”作為壹項普遍適用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是建立行業之間、單位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動關系的道德杠桿。很難設想,壹個不講誠信、不守信用的單位或企業,在現代法治社會會有長期立足之地。壹項社會事業也只有依靠誠信立業,才能順利發展。
對於每個社會成員而言,“誠信”是立身之本,處世之寶。人生立於世間數十年,必須不斷學習,以獲得知識、增進知識,知識既是個人謀生的工具,也是個人為社會服務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光靠“知識”工具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去指導,否則,知識也可能成為滋生罪惡的工具。“誠信”精神就是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系的重要道德準則。個人以誠立身,就會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講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約、取信於人,就能妥善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我們可以說,“誠信”的原則和精神,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德基石;它不僅對促進社會穩定繁榮、導正社會風俗、醫治社會精神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道德涵養,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培養有知識、有作為、講道德、守法紀的壹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國、立業之本,也是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法寶。
五、如何恪守誠信
我們青少年要做到恪守誠信,就要對自己講的話承擔責任和義務,言必有信,壹諾千金。答應他人的事,壹定要做到。同他人約定見面,壹定要準時赴約。上學或參加各種活動,壹定要準時趕到。要知道,許諾是非常慎重的行為,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情,不能輕易許諾,壹旦許諾,就要努力兌現。如果我們失信於人,就等於貶低了自己。如果我們在履行諾言過程中情況有變,以至無法兌現自己的諾言,就要向對方如實說明情況並表示歉意。這與言而無信是完全不同兩件事,所以說樹立誠信要從點點滴滴做起。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恪守誠信的傳統美德,還要把“江湖義氣”與恪守誠信區別開來,認清“江湖義氣”的實質和危害,不被這種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壞習俗所汙染,做到恪守誠信。文字[/c]
誠信,是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又是治理國家必須遵守的規範,調節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系著社會秩序。
做人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尊嚴;經商同樣需要誠信,誠信贏得市場。
(壹)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誠信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重要內容之壹,“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就是說講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在我國傳統儒家倫理中,誠信是被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條件和必須遵守的重要道德規範。古代聖賢哲人對誠信有諸多闡述。比如:孔子的“信則人任焉”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民以誠而立”;孟子論誠信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荀子認為“養心莫善於誠”;墨子曰“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誠信作為人生行為的重要準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莊子也極重誠信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誠之極至,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這就把誠信提高到壹個新的境界;韓非子則認為“巧詐不如拙誠”。總之,古代的聖賢哲人把誠信作為壹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生動顯示了誠信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從古到今,人們這麽重視誠信原則,其原因就是誠實和信用都是人與人發生關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沒有誠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誠信是支撐社會的道德的支點。
(二)誠信是法律規範的道德
誠信原則逐步上升為壹種法律原則始自羅馬法,後來被法制史中重要的民法所繼承和發展,比如法國民法、德國民法、瑞士民法等,如《瑞士民法典》總則中的第二條規定:“任何人都必須誠實地行使其權利並履行其義務。”
誠實信用也是我國現行法律壹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在《民法通則》、《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明確的規定。由於其適用範圍廣,對其他法律原則具有指導和統領的作用,因此又被稱為“帝王規則”,可見“誠實信用”是並非壹般的道德準則。在誠實信用成為法律規範的時候,違反它所承受的將是壹種法律上的責任或者不利於自己的法律後果,這種法律後果可以是財產性的,也可以是人身性的;可以是民事的、行政的,甚至可以是刑罰。因此,誠實信用又是支撐社會的法律的支點,是法律規範的道德。
(三)誠信是治國之計
誠信為政,可以取信於民,從而政通人和。倘若言而無信、掩人耳目、弄虛作假,社會就無從安定。古有“欺君之罪”, “欺君”不僅是冒犯尊嚴,而且會誤導決策,禍國殃民。 “欺民”亦不可,所以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說。中國古代有商鞅立木樹信的佳話,也有不講誠信而自食惡果的烽火戲諸侯。中國古代思想家更是把“誠信”作為統治天下的主要手段之壹。唐代魏征把誠信說成是“國之大綱”,可見“誠信”之重要。
當前黨和國家提出的“以德治國”,是誠信為政的體現,也是對我國優秀政治思想的繼承和發揚。落實“以德治國”,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倡導誠實守信的精神品質,是對優良傳統的繼承,也是時代的要求。
(四)誠信是行業立身之本
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講信譽、守信用是我們對自身的壹種約束和要求,也是外人對我們的壹種希望和要求。如果壹個從業人員不能誠實守信,那麽他所代表的社會團體或是經濟實體就得不到人們的信任,無法與社會進行經濟交往,或是對社會缺乏號召力和響應力。因此,誠實守信不僅是社會公德,而且也是任何壹個從業人員應遵守的職業道德。
誠實守信作為職業道德,對於壹個行業來說,其基本作用是樹立良好的信譽,樹立起值得他人信賴的行業形象。它體現了社會承認壹個行業在以往職業活動中的價值,從而影響到該行業在未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無信不立”,對壹個行業來說,同樣只有守信用、講品德,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行業品牌、樹立良好的行業形象。
“誠信”是“兩根纖纖的手指”
“誠信”是“拉過鉤兒就永不反悔”
“誠信”是“壹張精致的信用卡”
“誠信”是“不能透支的諾言”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若有人兮天壹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妳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創業不像讀書,壹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壹步壹個腳印走。——周晉峰
求珍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堂譽,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裏看誠信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壹個企業要永續經營,首先要得到社會的承認、用戶的承認。企業對用戶真誠到永遠,才有用戶、社會對企業的回報,才能保證企業向前發展——張瑞敏
真誠到永遠——海爾著名廣告語
信用是壹種現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無形資產。誠信的約束不僅來自外界,更來自我們的自律心態和自身的道德力量。——何智勇
走上社會後,我們深感信用危機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但埋怨沒有用,更不能等待。重樹社會信用必須靠每個人的努力,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郭輝
壹絲壹毫關乎節操,壹件小事、壹次不經意的失信,可能會毀了我們壹生的名譽。——林達生
品牌包含了公司多年來積累的誠信聲譽,是壹筆巨大的無形資產——英國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