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全詩意思及賞析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全詩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全詩意思及賞析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全詩

原文: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李白 〔唐代〕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譯文:

滿頭白發有三千丈那麽長,是因為憂愁才長得這樣長。

不知在明鏡之中,是何處的秋霜落在了我的頭上?

註釋:

個:如此,這般。

秋霜:形容頭發白如秋霜。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流傳最廣的壹首。“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湧,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發三千丈”壹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麽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壹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古典詩歌裏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壹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誌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誌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誌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誌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十五首。秋浦,唐代池州郡屬縣,因境內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壹。李白壹生三次遊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這十七首詩大約作於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第二次遊秋浦時期(另說為天寶十二載,又說為天寶十四載)。當時李白因受讒遭疏離開長安已經十年。在這十年中,李白雲遊天下,四海為家,北上燕、趙,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歡暢的時候,特別是曾和杜甫兩人攜手同遊梁、宋,把酒論詩,快意非常。不過,他在秋浦時的心情並不太好。天寶十二載(753),他曾北遊幽薊,親見安祿山勢力坐大,君王養癰已成。此時他正是懷著極其悲憤的心情再遊江南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