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戚繼光簡介: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明嘉靖三十壹年(1552年),倭寇開始大舉侵犯東南沿海。而堂堂大明,被倭寇襲擾,壹籌莫展。戚繼光改變了這種狀況。1559年9月他到義烏招募礦工和農民為兵,募兵計約4000余。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由此發端。總結戚家軍成功的秘訣,主要有三方面:1、練兵;2、練將;3、兵器。
同時,戚繼光又是壹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留下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奠定了其在世界軍事史上的歷史地位。
二、鄭成功簡介: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初名福松;七歲歸國就學,塾師奇之,為他取名曰森,指為可造之材;十五歲後入太學,為監生;仰慕錢謙益,因執贄為弟子;錢謙益甚重之,乃號其字曰大木,許其將為棟梁之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學解散,鄭森歸閩。
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歷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壹,壹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歷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臺灣,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