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愛,13歲才出閣讀書,又長期輟讀,經歷坎坷。即位前的幾十年中,他孤僻、壓抑,遂沈湎酒色,恣情縱欲,這無疑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狀況。 朱常洛即位後,頗具心計的鄭貴妃為保全自己,取悅新帝,從侍女中挑選了8名能彈會唱的美姬進獻給泰昌帝。鄭貴妃又竭力籠絡泰昌帝的寵妃李選侍,二人謀合,欲以美人計為己請封皇太後和皇後之號。貪婪酒色的泰昌帝納8姬後,本已虛弱的身體,不幾日更是“聖容頓減”,“病體由是大劇”。此時,司禮監秉筆、掌管禦藥房的原鄭貴妃宮中的內醫崔文升入診帝疾,他本應用培元固本之藥,卻反用去熱通利之藥,使泰昌帝腹瀉不止,委頓不堪。崔文升的進藥引起朝臣的驚詫。輿論認為崔文升進藥是受鄭貴妃指使,欲置皇上於死地。此後鴻臚寺丞李可灼又自稱有仙丹妙藥可治帝疾,對其藥大臣們多不主張皇帝服用。泰昌帝懼怕死亡,決計服用。初服壹丸,四肢和暖,思進飲食,再進壹丸,於次日淩晨即亡。此藥為紅色,稱“紅丸”,以鉛為主,以參茸為副,兩丸服下,本已元氣大傷的皇上元氣提出,成為脫癥。大臣們聯想到梃擊案以來的風波,不禁疑竇叢生,所謂“張差之棍不靈,則投以麗色之釗;崔文升之泄不逮,則促以李可灼之丸”,這壹系列事件豈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嗎!繼泰昌帝而後新登極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迫於輿論壓力,罷免未力阻李可灼進藥的內閣首輔方從哲,將崔文升發配南京,李可灼充軍,此案草草收場。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終未解,“紅丸案”成為明宮疑案之壹。
萬歷四十八年(公元 1620年)七月,明神宗朱翊鈞卒,葬於十三陵之定陵。八月,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為明光宗。但光宗僅僅執政壹個月,就因病服用鴻腫寺丞李可灼所進紅丸而亡,史稱“紅丸案”。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光宗病重,太監崔文升進呈瀉藥,光宗服後病情更為加重,壹晝夜大便三四十次,廷臣紛紛指責崔文升不知醫,妄進藥,亦有人懷疑是神宗的鄭貴妃所指使。八月二十九,光宗病情更為加劇,鴻腫寺丞李可灼又進“紅丸”,光宗服後於九月初壹死去,朝廷內外開始議論紛紛。禦史王安舜首先上疏,請求重罰李可灼。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還上疏請究治崔、李奸黨。結果,朝廷將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發配遠方充軍。後來,魏忠賢執政翻“紅丸案”,李可灼免戍,崔文升被任命為總督漕運。直到魏忠賢失勢時,崔文升才被捕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