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八件”就是八種形狀、口味不同的京味糕點。
京八件為清宮廷禦膳房始創,流傳至民間。以棗泥、青梅、葡萄幹、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鹽等八種原料為餡,用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餡,烘烤而成。
過去的京八件分為大八件、小八件、細八件,統稱為八件。現在的京八件則分為酥皮、硬皮、桃酥三大類。這三大類品種的花樣大同小異,只有塊型大小之分。
酥皮八件是用精白面粉和大油、白糖以及各種果料制作而成,其主要品種有鳳元餅、圓海棠、長海棠、羊尾桃、捆線餅、佛手酥等八種。這八種糕點的餡有瓜條餡、青梅餡、肉餡、山楂餡、棗泥餡和細沙餡等。
硬皮八件是用生、熟精白面粉,綿白糖、米粞、蛋黃、食油為原料制作而成,其主要品種有壽字桃、蛋黃酥、白糖細餅、蛋黃玫瑰餅、百果細餅、山楂餅等,其餡料有細沙餡、棗泥餡、白糖餡、玫瑰餡、山楂餡、果料餡等。
桃酥八件是用精白面粉、白糖、食油、米粞、桃仁、桂花、雞蛋液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品種有壽桃酥、杏仁酥、白麻酥、黑麻酥拔裂餅、花生酥、花紋酥等。
京八件的來歷
“京八件”是在宮廷糕點“大八件”的基礎上研發的,傳統的“大八件”是京味糕點的代表品種,從宮廷裏傳出來的著名糕點,受到各界人士的鐘愛,成為相當長壹段時間內京城百姓禮尚往來的首選禮品。
實際上,北京這些“禦膳出品”的糕點,論起源頭來幾乎都是民間的“仿貨”。明穆宗在沒即位之前,經常派人到東長安街買零食,做了皇帝之後,還對街頭的美味念念不忘。甜食房深諳皇帝心意,便到那些糕餅店“臥底”,偷學制作方法,又花費不少銀子采購原料,仿制了壹些出來。
皇帝都能很專業地品嘗出每種的出處,並且很得意地告訴禦廚們,這些“高價”點心,在街上隨意都能買到。
明朝首都是從南京遷到北京的,江南點心自然也流入京城。清朝建立後,又傳入薩其馬之類的滿族糕點。不同風味、不同品種、不同制法,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相互影響磨合,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京味點心”。清朝、民國之後,“京八件”也隨著時代演變出許多版本。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京八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