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期文言文解釋

期文言文解釋

1. 文言文解釋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譯文:就用紅色的筆在布上寫下“陳勝王”三個字。

2.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文字)

譯文:(管飲食的)士兵去買魚來燒了吃,(剖魚時)看到了魚肚中的紅筆書寫有“陳勝王”字樣的布。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譯文:戰火不斷,家鄉來的書信顯得那樣的珍貴(和親切)。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譯文:家中貧寒,沒有什麽地方可以借書來看。

5拜送書於庭(國書)

譯文:在朝廷上把國書呈獻給皇上。

6舉世唯知其書(書法、字體)

譯文:全國上下都知道他的書法。

7《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特指《尚書》,泛指壹切經書)

譯文:《尚書》(上)說:“驕傲使人蒙受損害,謙虛就能得到幫助。”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譯文: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地考慮和商議這件事情。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譯文:‘人’並不能生下來就能懂得許多的,誰能夠沒有疑惑呢?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壹個更……,哪裏比得上)

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哪個更漂亮。

4寒暑和節,而五谷以孰(成熟)

譯文:經過冬春夏秋,農作物才得以成熟。

5 孰若 (哪如、哪裏比得上)

譯文:哪如這裏(或‘哪裏比得上妳’看語境而定)。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壁(換,換取)

譯文: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想要來交換我的和氏壁。

2.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四海之大(改變,更改)

譯文:(做了)大官(以後)還沒有改變他(初為官時)的誌向抱負的官員,在天下(恐怕找不出幾個人)。

3.采掇者易辨識耳(容易,平易)

譯文:專事采集的人(是很)容易辨別和認識它的。

4.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地勢,平坦,平易)

譯文:因此賊寇(要塞)中(哪裏)山勢險惡(哪裏較為)平坦(哪裏)戒備松懈(哪裏)戒備松懈都知道得壹清二楚。

5.是以古之易財,非仁者,財多也(輕視)

譯文:所以古代人輕視錢財,(並)不是(他)仁義,(是他的)錢財太多了。

6.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整治)

譯文:百姓富裕了就能把土地治理得肥沃,土地肥沃了就能整治出多出原來好幾倍的收成。

7.榮祿固操、莽之才,絕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很,非常)

譯文:榮祿具有(像)曹操、王莽(壹樣)的才能,是個世上少見的英雄,對付他恐怕不是(壹件)很容易(的事)。

2. 期的古文意思

①<;名>;時限;期限;限定或約定的時間。《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病梅館記》:“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②<;動>;約會;約定。《大鐵椎傳》:“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③<;動>;期望;要求。《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察今》:“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

④<;動>;預料;料想。《水滸傳》:“曾有東京來的人傳說兄長的豪傑,不期今日得會。”

⑤<;名>;時日;日期。《促織》:“業根,死期至矣!”《梅花嶺記》:“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

⑥<;動>;及;至。《歸去來兮辭》:“寶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蘭亭集序》:“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⑦<;副>;必定;必然。《西門豹治鄴》:“然百歲後期令子孫思我言。”

①同“朞”、“稘”。周年。《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張衡《東京賦》:“多歷年所,二百餘期。”

②期服;為去世的親屬服壹年的喪。《墨子·公孟》:“伯父、叔父、兄弟,期。”

期數氣數;運數。

期頤稱百歲老人。百年為生人年數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護,曰頤。

期服為去世的親屬服壹年的喪。

期年壹整年。

3. 文言文解釋

趙國的大將、封為馬服君的趙奢的妻子,是趙括的母親。

這壹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將。將要出征,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趙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將。”

趙王問道:“這是為什麽呢?”趙括的母親說:“原先我事奉趙括的父親時,孩子的父親當時身為大將。他用自己的奉祿供養的食客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他所結交的朋友要以‘百’這個數目來計算;國王和王室貴族賜贈的錢財絲綢,他統統都把它們分給軍吏、士大夫;從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

現在趙括壹日作了大將,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於擡頭親近地看他的人;趙王所賜贈的金錢絲綢,他回家後也統統收藏起來;況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田地房屋,總想擴充自己的私有。國王您認為他象他的父親嗎?父親、兒子不同,居心有著差異。

我希望國王不要派遣趙括為大將領兵出征了吧!”趙王說:“作為趙括的母親,妳還是放下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計劃已經決定了。”越括的母親說:“國王您最終要派遣他為將,那麽如果有了不稱大將職責的情況發生,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趙王說:“不會連累妳的。”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

將行,括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壹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

願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

趙括既已領兵出征,代替廉頗才三十多天,趙軍果然大敗,趙括戰死而趙軍傾覆。趙王因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終於沒有加罪於她。

括既行,代廉頗三十余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武昌九曲亭記 宋 蘇轍 子瞻遷於齊安,廬於江上。 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陂陁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

依山臨壑,隱蔽松櫪,蕭然絕俗,車馬之跡不至。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遊。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

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適忘反,往往留宿於山上。

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將適西山,行於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小平。

遊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皆效於左右。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眾客。

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輒睥睨終日。

壹旦大風雷雨,拔去其壹,斥其所據,亭得以廣。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邪?”遂相與營之。

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於是最樂。

昔余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

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

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於前,要之壹飽,而同委於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於中,無責於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於是也。

譯文: 子瞻被貶到齊安(今黃岡),在長江邊上建廬居住。齊安沒有出名的山,而長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山谷幽深寂靜,裏面有佛塔寺廟僧舍,西邊的叫西山寺,東邊的叫寒溪寺。

它們背靠山梁,面對山溝,隱蔽在茂密的松樹櫪(同“櫟”)樹叢中,寂漠清靜,與世隔絕,見不到車馬的喧囂和來人的足跡。每當風停了,太陽出來,江面波平浪靜的時候,子瞻就拄著拐杖,帶著美酒,乘坐漁船,橫渡長江,直奔南山而來。

山中有幾個人,熱情好客,喜遊山水,聽說子瞻到來,都裹著頭巾,歡笑著迎上來,然後攜手同行,逍遙自在地拾級而上,壹直走到深山盡處,大家都筋疲力盡了,方才停下歇息,掃去落葉,坐在草地上,彼此舉起酒杯,互相問候,玩到心情舒適時,竟至忘記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為過著這樣愜意的生活,子瞻在齊安住了三年,都不覺得時間過得很久。

然而將往西山去時,就要從青松翠柏之間經過,走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山路,才會見到稍微平坦的地方,遊覽者壹定會在此休息。人們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賞,躲在茂密林蔭下小憩,向下可俯視滾滾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邊可掃視小溪幽谷,風雲變化和樹林山腳正面、反面的種種景象,都在人們身邊呈現出來。

平地上有壹座破舊的亭子,它的遺址非常狹小,不能夠坐下許多遊客。亭子旁有幾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圍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夠用刀斧來砍伐。

子瞻每次壹到樹下,就整天(無可奈何地)斜視著它們。壹天,來了壹陣暴風雷雨,其中壹棵古木被連根拔倒,子瞻趁機將那倒下老樹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

4. 文言文中"期"是什麽意思

〈名〉

1) 預定的時間;選定的日子;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星辰者,天之期也。——《淮南子·天文》

前期十日。——《周禮·大宰》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惟待死期耳。——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臨期成此大節。——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五年為期。——清·龔自珍《病梅館記》

死期至矣。——《聊齋誌異·促織》

又如:工期(工程的期限);過期(超過期限);約期(約定日期);刑期(服刑的期限);任期(擔任職務的法定期限);期契(誓約,約期);期節(時節);期質(壽命);期程(時間;時間和路程)

2) 機運;機會 [good fortune]。如:期合(機遇);期運(氣數;機運);期數(氣數;命運)

3) 時,日;壹段時間 [a period of time;stage]。如:嬰兒期;青年期;憂慮期;懶散期;更年期;絕經期;進行期;活動期;熱退期;出疹期

4) 極,限度 [limit]

征斂無期。——《呂氏春秋·懷寵》

又如:期程(行旅的時日路程);期度(限度,法度)

5) 量詞。用於分期的事物 [number]。如:壹年出十二期刊物

6)區域性的地質年代單位,相當於壹個“階”的形成時間,其延續時間壹般為300-1000萬年。但更新世下的期則只有幾萬年到100多萬年。

編輯詞條

5. 《陳太丘與友期》文言文的翻譯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壹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遊戲.違約的客人問他:“妳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壹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份見面,中午了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小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客人感到慚愧不安,忙下車前來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失信無禮的人.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6. 文言文"期行"的翻譯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跟壹個朋友約定壹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妳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妳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壹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壹同出發,您正午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