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俗稱“年節”、“過年”,是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之壹。自古以來,春節都是我國隆重而又富有特色的古老節日,民間流傳著“過了小年就是年”的說法。在春節前後的壹段時間裏,有許多經典的傳統習俗,有些還流傳至今,裝點著人們的生活。
壹、拜年
春節裏的壹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裏家中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拜年壹般從家裏開始,初壹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拜年。
二、貼對聯
春節前壹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後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還有的在屋門、墻壁、門楣上貼福字,寄托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壹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除夕貼對聯是春節最經典的習俗,其背後具有深厚的文化蘊涵與歷史淵源。貼對聯的起源與桃符、門神等事物密切相關,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聯也逐漸與文人才子掛鉤,成為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徑,他們把酒言歡、吟詩作對,將對聯文化發展到極致。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壹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壹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後,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的習俗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委派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白面餃子形狀像元寶,壹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人家包餃子時,還把幾枚硬幣包進去,誰吃著了,有來年發財的寓意。
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進湯圓的傳統習俗。大年初壹的早餐湯圓壹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壹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因為在家鄉話中,常常將“闖禍”稱為“闖了‘湯圓’子”。
五、踩高蹺
踩高蹺作為古代“百戲”之壹,其實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並且成為了北方地區的壹項特殊民族活動,看起來簡單但操作時技巧性特別強,也是春節期間的壹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
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並驅並馳。”踩高蹺也叫“紮高腳”、“踏高蹺”,表演的人在兩只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配合表演壹些肢體動作,為節日氣氛平添幾分熱鬧,也寓意著新年步步高。
過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豐登的意思。幾千年來,人們壹直把農歷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壹作為“年日”,每逢這壹天,到處鑼鼓喧天,喜氣洋洋,以後人們就把這壹天看做壹歲之首,壹年開始,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華人的壹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