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孔子為什麽主張以德治國?

孔子為什麽主張以德治國?

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是對現實政治深刻反思的結果,是適應社會發展潮流而設計出來的壹項治國方案。後經孟子、荀子的系統發揮,《大學》《中庸》的理論升華,形成了壹套嚴密、完整、系統的治國方略,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不朽的價值,因而受到歷代政治思想家的高度重視,對穩定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社會,古代德治主義思想雖不能直接作為治國之道,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內核仍具有顯著的價值意義,並為當今實施以德治國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資源。如今我們既講以德治國,也講依法治國,法治德政都是手段,兩者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擴展資料:

人物成就: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