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阿房宮賦》中“六王畢,四海壹,蜀山兀,阿房出”為什麽為千古名句

《阿房宮賦》中“六王畢,四海壹,蜀山兀,阿房出”為什麽為千古名句

“六王畢,四海壹”極其精悍的反映了秦始皇統壹全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歷史功績,“蜀山兀,阿房出”講的是,秦始皇統壹全國後,自我感覺良好,誌得意滿,沒有了外界的生存壓力,開始驕奢淫逸,大興土木,阿房宮就是典型的代表。最後,秦朝二世而亡,和秦始皇大興土木是分不開的

寫作背景

分析:《阿房宮賦》作於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善於擊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與宦官嬉戲終日,貪好聲色,大興土木,遊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曾在長安洛陽有興修宮殿的龐大計劃。後因平盧.成德節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東都”想趁機奪取洛陽,才作罷。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與黑暗現實,就寫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本文借寫阿房宮的興建與毀滅,揭露了秦朝統治者的窮奢享樂,並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統治者不要只圖自己奢侈享樂,重蹈覆轍。但是杜牧的忠告沒有使統治者更改。兩年後,王死,半個世紀後,黃巢起義後唐王朝與秦王朝壹樣歸於滅亡。

《阿房宮賦》以物詠史,通過秦朝滅亡的教訓,希望皇帝能勵精圖治,而不是大興土木,耽於享樂,否則最後只能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蜀山兀,阿房出”從對阿房宮的描述過渡到了作者個人情感的抒發,反映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