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五下《月光啟蒙》案例評析

五下《月光啟蒙》案例評析

 導語:《月光啟蒙》原名《月光母親》,是詩人孫友田寫的壹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文章選進教材時有改動。

  壹、精讀課文

 1. 品悟“美妙”

 (1)師:現在就讓我們來到孫友田兒時的籬笆小院,感受他眼裏最美的時辰。(課件出示課文插圖)

 (2)師:大家壹起來讀。(課件在插圖上逐行出示文字: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唱起動聽的歌謠:)

 (3)師:在孫友田眼裏,他童年的夏夜是怎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相機板書:美妙)

 (4)師:美在哪兒?

 ● 生答:“暑熱散去了……這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相關內容。師引讀:對呀,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板書:夏夜)——(課件變顏色提示引讀內容)(生讀)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

 師:還有哪兒是美的?(指母親插圖引導學生)

 ● 生答:“母親忙完了壹天的活計……唱起動聽的歌謠”相關內容。師引讀: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課件變顏色提示引讀內容)(生讀)母親忙完了壹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壹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幹草堆旁,唱起動聽的歌謠:

 2.品讀歌謠、童謠

 l 歌謠美妙

 (1)(原插圖畫面飛入兩首歌謠,生接著讀)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雲南,飛了千裏萬裏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壹擺頭,先給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2)師:妳喜歡哪首歌謠,說說妳的感受。(教師相機點撥:第壹首感受母親的勤勞樸實;第二首寄托了母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師:聽,母親唱起來了!(播放課件,聆聽歌謠)

 (4)師:母親的歌聲怎麽樣?(引導學生圍繞文本“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等相關內容體會)(板書:歌聲)

 (5)師:文中哪個詞最能體現母親歌聲的美?(引出“芳香”)

 (6)師:平時我們多用芳香形容什麽?文中用來形容什麽?

 (7)師:母親甜美的嗓音就像那花兒的芳香令人沈醉,妳們能把這芳香的音韻讀出來嗎?(指導學生反復品讀這壹句,讀出美感)

  二、情境創設,體驗“芳香”

 體會“芳香的音韻”,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這種體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必須借助真實的感官體驗。師生***同創設“母親摟著我吟唱歌謠”這壹情境,教師深情的無伴奏吟唱,瞬間改變了現場的溫度。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已完全沈浸在美妙的歌聲中,沐浴著母親濃濃的愛,寧靜的歌聲所帶來的芳香音韻。此時此刻,教師不用過多解釋什麽是“芳香”,而這種芳香音韻,已經香在教室裏,香在學生的`心底裏。

 l 童謠美妙

 (1)師:歌謠是美妙的,童謠更是充滿情趣。(課件出示三首童謠)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幹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妳別急,抱個貍貓來哄妳。”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著花舌頭。”

 (2)師:自由讀讀這些童謠(生自由讀)

 (3)師:妳喜歡這些童謠嗎?為什麽?(童謠幽默、風趣、押韻等,師用引讀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童謠的韻腳: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

 (4)師:來,咱們用上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拍手,可以跺腳,把這些童謠再壹起讀壹讀。

 (5)師:多有趣呀,這些明快、風趣的童謠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把我們帶進了想象的世界。

  三、個性化閱讀,讓課堂綻放活力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個性化閱讀要求教師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並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氛圍,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以提高閱讀的質量。在教學童謠這壹部分時,讓學生自由去讀文中的三首童謠,想想妳覺得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讀?學生讀得方式很多,用活潑的語氣讀,用舒緩的語氣讀,用拍手的方式讀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時熟悉的童謠。由熟悉的童謠感受到童謠帶給自己的快樂,想到母親帶給作者的啟蒙,這既是對文本本身的遷移,又是對自己情感的遷移。誦讀童謠洞開學生的心門,引領學生到達了情感彼岸,教學點化和潤澤了學生的情感,使得課堂綻放出朝氣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