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中考作文的寫作指導

中考作文的寫作指導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要怎麽寫好作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中考作文的寫作指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考作文的寫作指導1

  壹、七年作文事倍功半

 在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大多從三年級開始寫作文,到九年級中學畢業,前後貫穿七年時間。以記敘文的寫作為例,小學三、四、五、六***四個學年,八個學期,按每學期寫六篇記敘文計,要寫48篇;中學三個學年,六個學期,按每學期寫四篇記敘文計,要寫24篇。

 七年時間,每個學生至少要寫72篇記敘文,每篇作文用時兩節課,要用144節課時;每篇作文講評兩節,又是144節課時,合計要用288節課時。

 可是,就我們學生的實際作文水平來看,到初中畢業為止,除極少數佼佼者外,多數學生作文水平平平,有不少初中畢業生從來就沒有寫成壹篇真正像樣的、有分量的記敘文來。

 寫其他題材的文章也大致如此。投入和產出,我認為很不成正比,得不償失。有時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做人的自信心。

 究其原因,除少數就是不肯學的學生外,從學生的角度講,許多學生到初中畢業時為止,就沒有寫出過壹篇真正出色的、有深刻寫作體驗的作文來

 有的學生根本就說不清怎麽叫壹篇好文章,寫到什麽程度上才叫好。

 從教師角度講,面對壹兩個班、五十至壹百左右的學生,平時工作量就不小,作文是壹篇趕著壹篇寫,由於時間、精力的限制,再優秀、再勤奮的教師

 也不可能對每個學生次次作文、篇篇文章都去精耕細作,能把最大多數的學生照顧到,已經就很不錯了!

 如果我們教師把自己從精耕細作中解放出來,效果又當如何呢?

 修改評講作文是作文教學的最後壹個環節。現在,仍然有不少的教師采用老壹套批改作文的方法,依然是學生完成寫作後就由老師單獨完成

 沒有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作用。這樣很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初中作文應精講多練

 如果說小學生的作文只是以認識和嘗試為目的話,那麽,初中生的作文就應當以“成長”和“完善”為目標。

 以記人的文章為例。壹般學生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像“我的爸爸(媽媽)、我尊敬的老師、我的同學(同桌、朋友)、記我最熟悉的壹個人”等等文章

 反復寫過多少遍,可不少學生始終就未寫出個優質品,甚至也說不清怎麽寫、寫到什麽程度才是好文章。

 有的學生甚至因為壹次次的不成功而灰心喪氣,厭寫、煩寫、怕寫、甚至不寫,連基本的自信心都喪失掉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怎麽不受影響呢?

 假如我們打破現有的思維模式、教學模式,換壹種方式呢?

  (1)從閉門造車到走近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要想學生不斷提高寫作能力,不斷有創新,就必須讓學生走近生活實踐,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廣泛地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通過耳聞目睹、膚感體驗,才能獲取豐富的寫作素材,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假如長期閉門造車,不走近生活,不在生活的實踐中獲取素材,學生“囊”中之“米”就會匱乏,寫作的源泉就會幹涸。

  (2)從細講精練到精講多練

 仔細分析我們的作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我們用了大量的時間作了許多的無用功。具體表現在:壹單位時間內效率低下,二訓練的次數太少。

 陳舊的作文教學模式是老師在作文課上唱獨角戲。寫作指導+例文+點評的壹言堂,老師講的是口幹舌燥,學生聽的是昏昏欲睡,在這種情況下

 何談作文能力的提高?我認為我們的作文教學老師在作文課上精講,盡量少占用課堂時間,把時間留給學生。在這裏老師只是起到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從量變到質變,這是事物發展的壹般規律,對於初中生來說,每兩周壹次作文的訓練,很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的作文教學可以借助日記來補充訓練量。

 從學生方面來講,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壹步壹步地走向成功,文章會越寫越好,自信心會越來越強。這樣的話,肯定能寫出好文章,也壹定能出精品。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肯定會隨之而有所提高。

  三、精講多練的操作設想

 精講精練應本著學以致用、循序漸進、集思廣益、大膽創新的原則進行。

  1.學以致用

 現教現學,現學現用。比如作文開頭指導,常見的有“開門見山”法;“名言警句”法;“背景交代”法;“導語引導”法等,壹次就講壹種開頭方法,用成功的範例做樣板,讓學生去學習,去領悟,去嘗試。教師講的十分明確,學生學的非常具體,邊學邊用,學用結合,立竿見影。

  2.循序漸進

 由淺入深,步步推進。作文教學由壹種開頭方法到多種開頭方法;由開頭到結尾;由過渡到照應;由記人到記事;由敘述到議論

 由描寫到抒情;由記敘文到議論文、到各類文學體裁;從教師扶著走到學生獨立行走……

 處理好精與泛的關系。精講多練為主,精寫為輔。精講多練並沒有占去全部作文時間,其他的時間仍然可以精寫。

 今日的泛寫是在為明日的精練打基礎;精講多練又可以帶動精寫水平的提高。長此以往,必定大見成效。

  3.集思廣益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壹是本校內各位教師之間的探索和交流,各個學校教師之間的探索和交流。

 二是學生之間的探索和交流。同樣壹種開頭方法,同學們會寫出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水平。誰優誰劣,可***同討論,橫向比較。還可以分成小組,集體創作,發揮團體的力量。

 三是整篇文章寫好後的比較。開頭的優劣,最後只能放到文章中去比較,從文章內容的實際的表達效果中去評判。

 四是縱向與名家名篇作比較,權衡利弊得失。取百家之長成壹家之文。

  4.大膽創新

 教貴創新、學貴創新。這種探索和創新,決不是為趕教育創新的時髦,而是本著對學生、對社會負責態度的壹種探討。

 在現存教學體制基礎上,我們可不可以在某些方面打破現有格式、做些大膽嘗試?比如將中小學作文教學連成壹體

 比如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發表作品的園地或刊物;學生結成文學社團;年級與年級、學校與學校的溝通與交流

 組織壹定規模的賽詩會、演講比賽、有獎征文、優秀作品選編、同題作文賽等。

 這樣的話,學生壹定會學得十分活躍、十分有興趣。由此而產生的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做事的自信心、創新精神和成功欲等

 將有力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甚至對學生壹輩子為人處世都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中考作文的寫作指導2

  壹、原題再現: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回味”壹詞作如下解釋:回味①名 食物吃過後的余味:回味無窮;②動 從回憶裏體會:我壹直在回味他說的話。

 回味的過程是再次感受的過程,是深入理解的過程,也是重新認識的過程。

 在生活和學習中,許多時候,壹盤菜、壹句話、壹首詩,乃至壹片雲、壹件事、壹份情……都會令妳回味無窮。

 請以“回味”為題,寫壹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書寫工整,卷面整潔。

  二、審題指導:

 材料第壹段告訴考生要理解題旨,明確思維原點和指向,緊扣“余味”、“從回憶裏體會”審題立意。

 第二段“回味的過程是再次感受的過程,是深入理解的過程,也是重新認識的過程”主要回答“怎麽理解回味”的問題。該段著眼並強調“過程”,引導學生從“再次感受”、“深入理解”、“重新認識”三個方面,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深入理解文題的內涵,寫出有生活氣息且有思考的文章。“回味”壹定要有自己“新”的認識、體會、理解——對人生的、學習的、事業的……當然,這個“新”是對於自己原先的體驗、理解的層面而言的。

 第三段“在生活和學習中,許多時候,壹盤菜、壹句話、壹首詩,乃至壹片雲、壹件事、壹份情……都會令妳回味無窮。”主要回答“怎麽打開‘回味’思路”的問題,重在引導考生審題思維活動由題意理解把握層面進入生活聯想審視層面。學生沿著這壹提示去展開思維活動,延展思維,盤點自己生活,精選並優化素材,寫出能展示自己才情的作文,從而表達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化的感受、體驗、認識。

 但是我們在閱卷的時候發現,有些考生重在回憶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忽略了寫思考層次的東西,使得文章有“回”沒“味”或有“回”寡“味”。

 審題:“回”字搭平臺,“味”字分高下

 文題中“回”是“回憶”(“回想”“回顧”),從敘述的時間的概念看,要求指向於過去(曾經歷的人與事、曾經欣賞的景與物……);從取材範圍的角度來看,人、事、景、物等在敘述主體(如考生)的腦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記,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集體,國家、民族;從表現的內容來看,可以是日常生活,可以寫重大事件,可以寫文學藝術,可以寫歷史地理,可以寫正面的經驗,也可以寫反面的教訓;可以是驀然回首的感動,可以是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撥雲見日的頓悟等。

 “味”是“余味”“味道”,也是“品味”“體味”“咀嚼”,要求在回憶的基礎上“味”出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用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的內涵來,如果作文中表現出隨著時間的積澱和閱歷的增加,回味曾經的人、事、景、物、理時,表達出新的、更為深刻的內涵與體會,則是評價作文立意的亮點的標誌之壹。

 “回”後必須有“味”,“味”前必須有“回”

 “回”是“味”的基礎和前提,“味”是“回”的有力提升,“味”脫離了“回”則會變得空洞牽強,只寫“回”而沒有了“味”,則會顯得平庸而寡淡。

 務必區別幾個相似的概念:

 1、回味≠回憶,“回味”是在回憶中體會,“回憶”則是對過去的回想,二者的相似點是都指向於過去,區別在於是否對過去的人、事、景、物深入品味出有價值、有意義、有作用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內涵。

 2、回味≠品味,“品味”是“仔細體會”、“玩味”,從敘述的時間的角度來看,更多的是指向現在,而非過去(也可以指向於過去),而“回味”必須指向於過去曾經經歷的人與事,曾經經歷的景與物……

 所以平時在作文教學的時候,壹定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例如從題目中的關鍵詞入手去審題,從作文的提示語入手去審題,審出作文選材,審出作文立意,審出作文的表現手法,比如今年的作文提示語就要求考生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去年的.作文提示語就要求考生運用對比的表現手法。

 今年的高分作文很遺憾地大多判給了寫相似的題材的作文上,這壹類作文壹般又判分在55分以上,例如寫爺爺或奶奶或家中的某壹位親人為自己或為他人制作玫瑰蜜、玫瑰糕;桂花蜜、桂花糕,或者是其他的壹道精美的吃的東西……然後抒發自己的感想或感悟,選材符合要求,立意存現了,寫作手法也到位了,所以分數不可能低。但我們閱卷老師在感嘆考生語言、結構等功底的同時,又為考生的千篇壹律的選材感到驚心,難道生活中就沒有讓我們回味的其他的人和事了嗎?我們教給學生觀察生活的視野是不是太狹小了呢?我們是不是忽略了教給學生觀察更廣闊的大生活的意識呢?這樣的學生教出來,心胸、境界是不是值得人擔憂呢?

 另壹個現象是抄襲範文中的選材。例如有考生寫《作文與考試》中的爸爸為我熬銀耳紅棗羹,父親制作銀耳紅棗羹時的外貌描寫:起球的毛衣、圍著圍裙的微凸的肚腩、氤氳的水汽中攪拌的湯勺,再如媽媽因我受涼咳嗽制作枇杷湯前清洗枇杷葉上的細毛的過程……這些選材確實符合作文的選材和立意的要求,但它不是妳的東西,就不應該寫到妳的考場作文裏來,遇到這類抄襲的作文,火眼金睛的閱卷老師壹眼就看出來,便毫不客氣地將之打入五類卷。通篇抄襲的作文賦分為10分。

 平時我們在批閱學生作文的時候壹定要註意學生的作文選材,不能鼓勵學生的抄襲行為,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平時也要大量的閱讀有關的作文資料。

 有些考生卷面潦草,給人極不好的印象;也有些考生字體太小,看時特別費力;還有部分考生塗抹嚴重,甚至給人做標記的嫌疑。

 時間來做這樣壹件事。

 1、審題立意。這是很重要的壹個環節,是整篇文章成敗的關鍵,只要審題立意正確,文章結構沒有大問題,就可以得42分以上;如果審題立意有偏差,縱然整篇文章不錯,也只能得35分左右。

 2、結構思路。任何文章都要有思路結構,動筆之前要大致勾勒壹下文章的框架,切忌寫到哪裏算哪裏,否則整篇文章給人壹種霧裏看花的感覺,要得高分就很難了。考場上對於文章結構還是要按正規套路出牌,不要胡亂創新。

 3、文體鮮明。這也是作文本身的要求,寫什麽文體就是什麽文體,縱然是書信,也應遵循書信的基本格式。

 4、細節要美。要寫出能表現中心的細節,可以是人物描寫,可以是景物描寫,可以是環境描寫,這樣的文字出現在妳的文章中,可以使妳的作文成績至少提高2-3分。

 5、書寫要清。在評分標準中,書寫是其中的壹項。整潔的卷面、規範美觀的書寫能給人良好的印象。書寫是壹項基本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靠平時的練習和加強。

中考作文的寫作指導3

  練形式

 好的作品更需要漂亮的包裝,我們如果少用傳統的“三段體”形式,給作文換壹套新穎的“外裝”,就會帶給閱卷老師新與美的視野與享受。

 1.日記體式:

 圍繞壹個主題,用清晰的時間概念展示出事件的全過程。日記是壹個人心靈的真實反映,所以這種文體,既能吸引讀者,增強真實感,寫法上還避免了單純的記敘形式。

 2.劇本式:

 用短劇形式,用舞臺提示展示組節,靠人物對話展開情節,揭示矛盾,塑造人物形象或表明自己對生活的見解。

 3.小標題串聯式:

 如同電影拍攝手法,將圍繞主題的文章材料進行多方位甚至是隨意的抓拍幾個鏡頭,使整個事件由孤立到聯系,從片面到全面,形成壹個整體。各個鏡頭用小標題或者序號標列,能給人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感覺,又能避免單調的過渡。

 4.童話寓言式:

 以童話故事為表現形式,換位思考,把自己當成物,以第壹人稱,采用擬人手法,從另外壹個角度寫出動物、植物眼中的人類、生活,寫出它們的所見所聞。

 5.還有諸如書信、故事新編、微型小說、演講詞,產品說明書,節目訪談等:

 作者們圍繞文章內容,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獨具特色的形式,從而讓文章以創新之光照亮評卷老師的眼睛。

  練開頭

 古人說“風頭豹尾”,就是說開頭要寫得有姿有彩,像鳳凰的頭那樣,有人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壹半”,這些都說明了作文開頭的重要。精彩的開頭能壹下子就打動評卷老師的心。由於時間與篇幅的限制,考場作文的開頭講究簡潔、生動、優美。

 1.引名句,起點高遠。

 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知識猶如浩瀚無垠的大海,哪有水源窮盡的壹天?惟有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采擷到知識果實

 2.巧博喻,形象開闊。

 如:像微風拂過竹葉,像碧波輕吻著海岸,像明星裝飾著天幕,像冷雨滋潤著土地。妳的出現仿佛壹道閃電劃破了凝固的空氣。

 3.趣比擬,別開生面。

 如:嘿,大家好,我叫把握,與自信等人是胞兄胞弟,我們***同支撐著人的大腦活動與精神。妳們可不要小瞧我啊,我的存在很重要呢。

 4.作排比,造勢磅礴。

 如:盈盈月光,我掬壹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壹縷最暖的;灼灼紅葉,我拾壹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壹束最燦爛的。

 5,巧設問,引人深思。

 如:團團黑黑的硝煙還圍繞在妳的身邊嗎?轟隆的飛機還盤炭在妳頭頂上的那壹片天空裏嗎?哦,伊拉克女孩,妳那雙純潔的雙眼噙著淚水,妳無助的眼神充滿了恐懼。妳在想什麽?

 6.深抒情,生動感人。

 如:雖說雁過無痕,歲月無聲,而白駒過隙的光陰卻在生命的每壹個空隙裏不著痕跡地流動。流年的浪花總是滌蕩在渺遠的心際,水波漣漪般徐徐蕩開,風中花瓣樣輕輕墜落是什麽促使我們的憂傷、快樂、悲痛、幸福化作絲絲雨露……在靜謐的夜裏發起壹輪輪的攻擊。

  練語言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即文章要講究文采,講究美,沒有文采的文章,就難以傳播。同樣的道理,中考作文要想獲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語言表達是必須的。優秀作文語言生動妙用動詞、形容詞,修飾語,疊字等。如陽的余暉下,青蔥的小草和著微風搖曳身姿,門衛的那只圓滾滾的大白兔乖巧地倚臥在草叢裏,癡癡地凝望那片塗了油彩的瑰麗的天空。

 句式靈活多樣,長短變化,整散結合。如:出了家門便是山,壹眼望不到頭的大山;出了家門便是河,壹眼望不到邊的河。這就是我的故鄉養育了我16載的故鄉。

 巧用修辭格從來都是增添文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善用排比,如:和善,猶如壹股春風,壹場春雨,吹拂滋潤著荒涼的大地;和善猶如壹盆炭火溫暖著每個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是壹劑良藥是陰雲遮不住的晴空,是壹朵馨香的花朵。待人和善,給自己快樂,也帶給人們幸福。

 妙用比喻,如:主題音樂跳躍的音律中還透著壹絲絲的輕柔,像柔紗撫過面龐,像淡雲掠過藍天,像細雨親吻大地,令我難以釋懷。

 靈活引用詩句、歌曲、名言、俗語、諺語、歇後語等等,如:“1”是壹個擎天柱,是正直,是不屈不撓的骨氣。於是,我們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凜然正氣;有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英勇無畏;有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英雄氣概。

  練書寫

 這是考生作文給閱卷者的第壹感覺。中考閱卷時間緊,任務重,適值酷暑,潦草的卷面難以贏得評卷者的好感。書寫規範,文面整潔,本身就是對閱卷者的尊重。為此,考生既要寫快,又要寫好。即使字體不十分美觀,也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到字體勻稱,字不能太小,也不能占滿全格,更不能出格。同時,標點符號的使用要規範正確,不能全文只有兩個標點符號。

  練標題

 俗話說得好,“題好壹蘭文”。文章的標題就好比壹篇文章的眼睛,通過它,我們可以窺見文章的靈魂

 1.引用詩句

 “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壹《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橫看成嶺側成峰》

 2.引用流行歌詞

 以“寬容”為話題壹-壹笑而過》那英;以家庭“為話題《我要的幸福》孫燕姿;以願”為話題《壹千零壹個願望》

 3.引用名句

 以“挫折”為話題-《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以“友誼”為話題-《百年孤獨》;以“親情”為話題-《滴滴香濃,意猶未盡》。

 4.運用擬人、比喻、反復、設問等修辭格。

 擬人:以“幸福”為話題-《壹條海豚的幸福感受》;比喻:以“生活”為話題-《生活好比桌宴席》;設問:以“追求”為話題-《現在?現在!》《成才全靠父母嗎?》。

 5.采用散文化的語言或詩的語言

 如《我也銜過壹枚青橄欖》《著壹襲美麗的綠袍》、《壹絲甘醇沁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