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古民居的上嶽古民居

古民居的上嶽古民居

民安上嶽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這裏的傳統民居保存得相當完整。整個村落大約長200米,縱深50米。這個小村落聚居著朱姓宗族6000多人。從他們的族譜可以看出,這個家族的太祖是南宋抗元名將朱文煥(朱熹第6代孫),至今已傳到第32代。這個家族在南宋末年跟隨宋恭帝南逃,兵亂之中選擇了這個寧靜偏僻的地方安居到今日。

根據《廣東通誌》和《清遠縣誌》記載,帝祥興年間(1278年),朱文煥抗擊元兵於北江,孤軍固守於清遠、英德交界處的舊橫石,雖然身負重傷,仍然擊鼓指揮抗敵,鏖戰2天2夜,最後壯烈殉國。其後人避亂於廣州,經100多年後,朱文煥第六代孫子英公遷徙到上嶽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經有32代6500多人。 搶花炮

每逢正月十七,各個“裏”的村民門就要聚集在壹起搶“花炮”。“花炮”編上編號,分為頭炮、二炮、24炮、尾炮,還有其他壹些小炮。搶到頭炮後會帶來吉祥、興旺。

神工戲

每隔6年的秋收後,上嶽村的村民們要請戲班來唱戲,稱為“神工戲”。有慶祝豐收,感謝神靈,祈禱來年再獲豐收的寓意,同時村民們還實行齋戒,舉辦賑濟貧窮的活動。

祭井神

上嶽村至今還保留著祭井文化,每逢節氣祭日時,上嶽村的村民們都要到井邊拜祭井神。為了祭祀方便,村民還在井旁設立神龕。這種祭井文化在全國已經十分罕見。

上中下歸仁裏

上嶽村主要有十八裏(註:五家為壹鄰,五鄰為壹裏),其中相連在壹起的上歸仁裏、中歸仁裏、下歸仁裏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群,壹個裏有壹個門樓,門樓的門匾乍看沒什麽特別,細看就令人嘖嘖稱奇了,首個是“歸”,第二、第三個“歸”字分別少了壹橫、壹撇。聽村民的介紹,三個歸仁裏約建於乾隆年間,由於建造時間不壹,古人想出這個法子來區分。

房屋山墻則是有名的鍋耳墻。因其形狀與菜鍋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時代,鍋耳墻並非由百姓隨意建造,擁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資格。官位大小決定鍋耳的高低,有的鍋耳墻在額角上雕龍畫鳳,可見屋主當年的地位顯赫。民間還流傳壹種說法:修鍋耳墻可以保佑子孫當官,蘊涵富貴吉祥豐衣足食。鍋耳墻後又稱為“鰲頭墻”,有“獨占鰲頭”的寓意。

下歸仁裏的泗美樓,亦稱銀莊,是村裏最堅固的建築。外墻厚實,大門是與門廊齊高的鐵柵。若是遇到戰亂或盜匪,大門壹關,誰也奈何不了。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樓,墻上正面側面各兩個方孔,通過方孔能環視全村,既是觀察敵情的瞭望口,防禦外襲的射擊口,又能通風透氣。而銀莊的歷史並非壹帆風順,村中91歲的陳奶奶講,抗日戰爭期間,村民們因為擔心銀莊樓層太高成為日軍轟炸的目標,把頂層拆掉了。

百年不竭的古井

村裏的三口古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井水至今源源不竭,清爽甘甜。這完全取決於古井上窄下寬的特殊結構,形如當代的燈泡。在南方炙熱的氣候下,這樣的結構使井水不易迅速蒸發,又可保持井水的溫度。百年前的村民竟有如此巧妙的創造力,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聽老人家講,他們平時洗衣做飯,沖涼泡茶全都用這古井打上來的水。多少年過去了,古村上下物是人非,但古井仍在,井水仍甜。從外地回來過節的上嶽村人,都會打壹杯井水,壹飲而盡,以解思鄉之情。[2] 損毀

2013年4月2日的壹場12級強風裹挾冰雹席卷佛岡縣湯塘、龍山兩鎮,不少古樹都被拔根、吹倒,上嶽古民居也難幸免。

據該村初步統計,古建築群***倒塌房屋5間,房頂“龍船脊”毀壞近30個,“鍋耳”毀壞40多個,瓦面毀壞不計其數,部分古建築雖未倒塌,但墻面已經傾斜,面臨倒塌的危險。整個古建築群大部分房屋都受到損害。[3]

修繕

為了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2013年4月10日,縣文物管理部門已組織力量,投入災後自救工作。同時,規劃、住建等部門已介入古民居搶救加固維修保護工作。 距佛岡縣城16公裏,有省道經過,交通方便。駕車從廣州市沿京珠告訴往北行到佛岡縣湯塘出入口轉上106國道,然後往廣州方向行駛至龍山鎮,再轉入縣道376線,前行15分鐘即到達古民居。廣州市為出發點,全程時間大約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