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成語: 害群之馬的意思,典故及詳細解釋

成語: 害群之馬的意思,典故及詳細解釋

成語: 害群之馬 成語簡解 來自《國語辭典》的講解: 編號 : 716 成語 : 害群之馬 註音 : ㄏㄞˋ ㄑㄩㄣˊ ㄓ ㄇㄚˇ 漢語拼音 : hài qún zhī mǎ 釋義 : 比喻危害大眾的人。語本《莊子.徐無鬼》。 Emoji符號 : (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害群之馬”對應Emoji表情符號“”,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號、對照PNG圖片及動畫GIF圖,也方便大家復制粘貼到社交媒體等地方,點擊Emoji符號""和圖片鏈接還可以查看該符號在《EmojiAll表情詞典》中更詳細的介紹。) 成語詳解 典故說明 : 莊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上也傾向無為而治。在《莊子.徐無鬼》中,寫到黃帝要到具茨山見大隗神,前後有六個人幫他駕車、開路,但到了襄城附近還是迷路了,連個問路的人都沒有。正巧有個牧馬的小孩經過,黃帝趕緊叫住,問他知不知道具茨山在哪,他回答說知道。又問他知不知道大隗神在哪,他也說知道。黃帝不禁贊嘆,這個小孩不但知道具茨山,還知道大隗神的所在之處,壹定不是個平凡人物,因此向他請教治理天下的道理。小童卻不願多論世事,只想自在地悠遊於天地之間。但禁不住黃帝壹再地詢問,就只說:「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意思是說:治理天下和養馬沒什麽差別,就是除去對馬不好的事物而已。黃帝聽了非常佩服,叩頭拜謝,尊稱他為天師。「害馬」原指任何會傷害馬匹的事物,後來「害群之馬」這句成語就從這裏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為害大眾的人。 典源 : 《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禦,昌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遊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遊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1>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2>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註解〕 (1)奚以異乎:有何不同。奚,音ㄒ|,何、甚麽。 (2)害馬:傷害馬的事物,指壹切無益於馬自然生長的行為。後用來比喻為害大眾的人。 書證 : 01.《太宗皇帝實錄.卷三三》:「庚午,中書門下言:『有常任職官譴謫在外者,昨經赦宥,望令歸闕,責其後效。』上不許,謂宰相曰:『……今海島瓊崖遠處,甚有竄謫之人。郊禋以來,豈不在念?蓋此等為行巇崄,若小得其誌,即復結朋樹黨,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 02.宋.劉安世《盡言集.卷壹三.應詔言事》:「蓋此等為行巇崄,若小得誌,則復結朋黨,恣其毀譽,如害群之馬,豈宜輕議哉?」 用法說明 : 語義說明比喻危害大眾的人。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為害作亂」的表述上。 例  句 <01>這位惡徒總是經常打架鬧事,真是社會的害群之馬。 <02>大家都無法容忍這個無惡不作的害群之馬繼續留在社區內。 <03>我們壹定要找出公司的害群之馬,不能放任他壹直挑撥離間。 <04>他真是個害群之馬,和他壹起玩樂的年輕人全迷上了飆車的惡習。 <05>必要時,政府應該采取斷然措施,伸張公權力,嚴格處置那些違法亂紀的害群之馬。 成語接龍

“馬”字開頭的成語

馬首是瞻 馬革裹屍 馬耳東風 馬龍車水 馬耳射東風 馬跡蛛絲 馬首前瞻 馬牛風 馬革裹屍 馬耳春風 馬耳秋風

“害”字結尾的成語

見利忘害

“害”字開頭的成語

害群之馬 害理傷天

“馬”字結尾的成語

指鹿為馬 心猿意馬 青梅竹馬 非驢非馬 懸崖勒馬 塞翁失馬 害群之馬 盲人瞎馬 千軍萬馬 金戈鐵馬 厲兵秣馬 臨崖勒馬 識途老馬 礪戈秣馬 北叟失馬 指鹿道馬 妄指鹿馬 看花走馬 千兵萬馬 行空天馬

參考《國語辭典》中的成語:害群之馬。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的成語:害群之馬。

參考《國語大辭典》中成語“害群之馬”分成的單字詳解:

害, 群, 之, 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