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具有濃濃時代印記的816地下核工程景區,“核工廠”有什麽值得我們去看的?隨我壹起去看看吧。
816地下核工程隱蔽在白濤鎮“烏江”河岸的山中。20世紀60年代,國家決定在大後方西南地區建壹個核工廠,有關部門多次考察、論證後,在重慶涪陵白濤鎮選址。為了保密,從此白濤的地名也隨之從 地圖 上消失。1967年,壹支神秘的特種兵部隊秘密進駐涪陵深山,開挖地下核工廠。所建造的為生產原子彈服務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是“世界第壹人工洞體”,工程總投資7.4億元。至1984年停建時,已完成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2002年4月國防科工委下達解密令——816地下巨型核軍工洞重見世人。2010年4月底,作為世界第壹大人工洞體、中國唯壹解密核反應堆,816洞體工程的部分區域,開始成為旅遊項目。
但從外貌看,除筆直高大的排風煙囪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跡。
“816”位於滾滾烏江流經重慶市涪陵區的小鎮白濤。是繼中國第壹套核反應堆建設之後,1966年由周恩來總理簽署命令批準在西南建設最早的核工廠。
816工程於1966年開始建設,歷經18年,先後投入6萬多建設大軍,經歷了急建、緩建、停建喝轉產4個階段,到1984年止,已完成全部土建工程,85%建築工程,洞內***有大型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130多條。
用於核設施冷卻水的取水通道,這個通道直通烏江30米水下。
816工程總長20余公裏,完全隱藏在山體內部。洞體施工挖出的土石方量有151萬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壹米見方的石墻,可長達1500公裏。主洞室高達79.6米,相當於20多層樓,拱頂跨高31.2米,深入烏江江底30余米。建築布局形如迷宮,抽屜型的建築內體,宛如壹只蜘蛛。
建廠伊始,816工程便作為國家高度保密的軍工單位,廠區有壹個團的部隊負責警衛,建設地點絕不允許外泄。大家都知道,毛澤東的貼身警衛部隊番號為8341,守衛816核設施的部隊番號為8342,可想而知當時816守備規格有多麼的高。這裏的通訊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職工家屬不能進廠,職工只能能回家探視親屬。
其貌不揚的山體外景:工程緊靠烏江,北靠武陵山,山高林密的大山下,隱匿著工程浩大的816工程,但從外貌看,除筆直高大的排風煙囪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跡。
高高的排風煙囪有著除空氣流通外的另壹作用,在六十年代末和整個七十年代,我西南腹地壹直被美國及國民黨的U2飛機高空監視,那麽怎麽能保守住我們的核秘密呢?聰明的816人從四川多變的天氣中想到了壹個妙計。四川多霧,這無非是壹個非常好的自然屏障,但是沒有霧氣掩護816顯然是不安全的,此時煙囪就派上的用場,816的工程師們通過煙囪和通氣設施向外部釋放大量的水蒸氣,人為的制造霧氣,非常成功的把816重新掩護了起來。
在施工建設過程中總計犧牲76名解放軍指戰員,烈士中年齡最小的僅有19歲。他們被統壹安葬在離洞體3公裏遠的“壹碗水烈士陵園”。18年間,數萬軍民為洞體建設奉獻了青春,萬余名816廠職工家屬為核工業事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同譜寫了壹曲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中國國防散仙建設的時代凱歌。
816地下核工程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偉大產物,是壹個時代的印記,傾註了數萬建設者的心血。它有著當時最為先進的核技術,絕佳的文化資源與空間體量,有著我們不能忘記也不該忘記的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31日(旺季) 09:00-17:00
11月1日-次年3月31日(淡季) 09:00-16:30
_揪扒刂貳 重慶市涪陵區白濤鎮816地下核工程景區
門票價格 門市價70元
交通指南
自駕道路通行方案:重慶高速——走盤龍立交——走南涪路——涪陵南下道右轉到沿江公路——白濤鎮——816地下核工程景區。
涪陵816核工廠怎麽去
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在涪陵新車站坐車直達白濤的車就可以了
工程簡介
2010年4月份,被稱為“世界第壹大人工洞體”的重慶涪陵816軍工洞體,首次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該工程1967年開工,前期由工程兵進行開鑿打洞,1975年後由816工廠建設隊伍進行廠房建設,前前後後***用人力6萬多人。由於國際形勢變化和國民經濟戰略調整需要,該工程1984年停工。2002年4月解密。
地理位置
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
編輯本段洞體構造
山體外景
軍工洞體緊靠烏江,背靠武陵山。山高林密的小山包下,隱匿著工程浩大的地下核工廠,但從外貌看,除筆直高大的排風煙囪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的痕跡。
內部聯接
為修建該工程,整座大山被挖空,洞廳***9層高達79.6米,總長21公裏。洞體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萬
立方米,如果將這些石渣築成壹米見方的石墻,可長達1500公裏;山體周圍***有大小19個洞口,根據不同規劃,人員出入口、汽車通行洞、排風洞、排水溝、倉庫等應有盡有;裏面***有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到80年代停工,洞體已完成建築工程量的85%,安裝工程量的60%;總投資達7.4億元人民幣。當年工程停止後,有些洞口被封,因此目前沒有人知道洞口的確切數字。
編輯本段核反應堆
主廠房
核洞內最大洞室為反應堆主廠房,側墻開挖跨度為25.2米,拱頂跨度為31.2米,高69米,總面積1.3萬平方米,核反應堆大廳從3層直通9層。
反應大廳
位於8層的核反應堆大廳,二三十米高的大廳內,當年反應堆的支架部分依然保存,將近1米寬的“工” 816地下核工程大門
[1]型鋼做成的支架,繞成壹個正四方型,支架下諾大的工藝管的圓形插孔密密麻麻,有1984個工藝管道,旁邊1米多寬防輻射溝內,鋪滿了從雲南運來的重晶石沙,空蕩蕩的大廳頂部,布滿了圓形的窟窿,每個直徑有10厘米左右。就在反應大廳四周的墻上布有兩層鋼制的走廊,乳白色油漆漆成的墻面依然閃閃發亮。厚重的鐵大門足足有兩寸厚。
反應大鍋
核反應堆大廳的底部,也就是816核軍工洞內的三層,走過壹個狹窄的回廊,穿過壹個彎著腰才能進入的兩寸多厚的鐵門,有壹個圓形鍋狀的池子。 該池子的上口直徑在20米左右,深有5米,有負責正常生產的生產泵、負責調控溫度的控制泵以及可對“失控”者及時制止的安全泵等。
中央控制室
位於9層的中央控制室,大廳中央放著壹個灰色的控制臺,控制臺上寫著“出廠日期:1980年7月,中華人民***和國長城開關制造廠”的字樣,頂上壹個1983年造的紫光燈依然亮著。最讓人吃驚的是控制室的計算機系統,占了三面墻,面積達150平方米左右,計算機高達兩米左右,中間許多電線裸露在空空的鐵制架子上,壹張發黃的裝置顯示屏的產品證明書上,寫著制造日期:1978年6月30日。幾個直徑兩米左右的圓形顯示屏上,有各個部位的分布標誌。洞內四季恒溫,溫度均在25℃左右。
編輯本段建造歷史
歷史背景
1958年中蘇決裂,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並延燒到中國南部地區。毛澤東隨後在中***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中國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
選址批復
20世紀60年代,國家決定在大後方西南地區建壹個核工廠,有關部門多次考察、論證後,在重慶涪陵白濤鎮選址。為了保密,從此白濤的地名也隨之從地圖上消失。 1966年,周恩來批準在涪陵白濤建造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三線建設”進洞的原子能反應堆及化學後處理工程,即為制造原子彈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廠,中央軍委特調8342部隊擔負主要施工任務。這被列為絕密級軍事機密。
秘密興建
建廠伊始,816工程便作為國家高度保密的軍工單位,816當時對外稱是“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廠區有壹個團的部隊負責警衛,建設地點也絕不 老兵重回816
允許外泄,通訊地址只能寫重慶市4513信箱,職工家屬不能進廠,職工只能回家探視親屬。 816工程位於涪陵白濤鎮,這是烏江邊上僅幾千人口的壹個小鎮,為了保密,凡是有“問題”的人壹律遷出,白濤的地名也隨之從地圖上消失。1967年2月,工程兵第54師(“文革”代號“8342部隊”)所屬三個團入川,承擔起西南三線816工程的建設任務。1970年,54師參加抗美援越的壹個團和留在酒泉基地的壹個團全部歸建。國家核能工業部也陸續派出三個建築公司,主要任務是架橋鋪路、建廠房和住宅區。涪陵區縣調配的民工又有1萬人左右,加上從全國征調的人才和老廠轉調的技術尖子也近1萬人。在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溝裏,壹下聚集了將近6萬人。 1975年,54師完成坑道施工任務,奉命撤離白濤。[2]
停建封閉
1984年2月,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816工程”被封閉了起來,始終沒有正式投入過生產。再後來,“816工程”中的極小壹部分洞體被中國核工業建峰化工總廠作為物資倉庫加以利用。 停建時工程已完成大半1982年接到緩建指示時,816廠已完成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總投資達7.4億元人民幣。
解密開放
2002年4月8日,國防科工委以科工密辦(2002)14號文同意對816工程解密。 經過幾年的醞釀籌備,2010年4月底,作為世界第壹大人工洞體、中國唯壹解密核反應堆,816洞體工程的部分區域,開始成為旅遊項目。
編輯本段工程意義
備戰作用
816工程是作為甘肅404工廠(生產"重水"的高度機密的軍工企業)的後備核企業而籌建的。上個世紀60年代,前蘇聯對中國進行核威脅,中央決定在三線腹地建設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要求靠山進洞。1966年9月,中央選定在涪陵白濤鎮的大山裏建設816核工廠。
816工程規劃生產核燃料,而不是核原料。816廠的核反應堆為石墨水冷反應堆,是生產、發電兩用的洞內工程。洞體工程除了反應堆部分,還有另壹重要組成部分--核廢料處理部分,包括廢水、廢燃料棒等有汙染廢物的處理。1975年部隊完成坑道施工任務,之後廠房建設和設備安裝由816廠建設隊伍實施。 洞體內廠房進洞深度400米左右,頂部覆蓋層最厚達200米,核心部位廠房的覆蓋層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體可以預防100萬噸當量氫彈空中爆炸沖擊和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攻擊,還能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3]
觀光價值
專家論證,“816工程”是我國三線建設這段不能被磨滅歷史的重要代表性工程。同時,作為曾經的核工廠實體,“816工程”以旅遊產品的形式對大眾開放,無論在國內還是在世界上都是獨壹無二的,“816工程”還是壹個不可多得的國防教育工程。[4]
816軍工洞為何被譽為地下長城?如此驚嘆的工程是如何建成的?
“816”地下核項目,始建於1967年。在早期階段,工程師們挖洞。1975年後,816個工廠施工隊進行了工廠施工,***有6萬多人。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民經濟戰略調整的需要,該項目於1984年停止。工程師們挖空了整座山。挖掘的石頭量為151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殘石砌成壹平方米的石墻,可能長達1500公裏;山體周邊有大小洞口19個,其中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平洞、隧道130余條。
所有孔洞和通道的總長度約為20公裏。當時,在三線建設時代,隱藏如此巨大的核項目也是壹個難題。因此,中間有壹個150米高的煙囪,壹方面成為地下核項目的排氣管道,另壹方面通過煙囪排放煙霧,在項目上方形成壹個隱蔽區域,用於秘密操作。更令人驚訝的是,816核洞冬暖夏涼,四季恒溫,保持在25℃左右。該項目考慮了生產和發電兩大功能。除了核反應堆,隧道中還有核廢物處理部分,包括廢水和廢燃料棒等受汙染廢物的處理。在816核工程隧道中,電廠進入隧道的深度約為400m,頂部覆蓋層厚度達200m。在控制室的核儀表室,控制臺上的所有儀表部件均采用進口不銹鋼,至今仍在發光;樂器房裏的眾多樂器展示了當時建設者的奉獻精神和智慧。
隧道工程設計可防止100萬噸TNT當量炸彈的爆炸沖擊。所有使用的鋼筋和水泥都是高等級材料,能夠抵抗8級地震的破壞。816核隧道中最大的洞穴是主反應堆建築。核反應堆大廳上下高79.6米,相當於壹棟20層建築的高度。這是眾所周知的“世界上第壹個人工洞穴”,令人驚嘆。為生產原子彈而建造的重慶816地下核電站是“世界上第壹個人工洞穴”,總投資7.4億元。到1984年暫停施工時,85%的建築工程和60%的安裝工程已經完成。國防科工委發布解密令,816地下巨型核軍事洞穴再次被發現。
816地下核工程當年用了多少人來建
“816地下核工程”(以下簡稱816工程)位於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是1967年中國軍方秘密建造的大型地下工程,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下工程,總面積約10.3萬平方米,總投資7億人民幣。從1967年開工建設——1984年下令停工,期間***計調動了6萬人參與建設。
2010年,816工程正式作為旅遊景點向公眾部分開放,2019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歷史背景:
1964年,為了加強國防力量,國家下令選址建造核工廠,最終選址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為了工程的絕密,“白濤街道”從那壹刻起正式在地圖上消失。
816工程的保密等級為最高級,白濤街道大部分居民都被遷出另外安置,以816工程為中心方圓3千米範圍內都劃定為軍事禁區,由壹個團的兵力進行守衛,出入人員嚴格限制,就算是職工家屬也無法進入。參與工程建設的大部分都是解放軍,此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計6萬人參與建設。
1984年,國際形勢趨於和平,816工程被封閉起來,壹直沒有進行生產,隨後下令停工。2010年,816工程被作為重慶市旅遊景點向公眾部分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