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馬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自西向南至北與百色市淩雲縣、右江區、田陽區、田東縣、平果市、本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東蘭縣、鳳山縣等市縣區毗鄰。全縣總面積1976.42平方千米,聚居著瑤、壯、漢等12個民族,縣城建成區面積8平方千米。
巴馬地處雲貴高原向桂中平原過度的斜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海拔大多在500—800米之間。石山地占30%,土山地占69%,水面占1%。巴馬屬南亞熱帶至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日照總時數1531.3小時,年均氣溫18.8℃—20.8℃,全年無霜期338天,年均降雨量約1600毫米,相對濕度79%。
巴馬瑤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
早在兩萬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巴馬這塊弱土,境內有新石器時代出土古文化遺存。最早設立縣級以上行政建置,始於宋朝崇寧,先前秦分屬象郡及桂林郡,漢屬郁林郡廣郁縣,三國屬郁林郡,晉至南陳屬晉興郡,隋屬郁林郡,唐屬邕州,五代屬田州。宋屬芝山、都黎、思陽等羈縻縣,元屬文州慶遠路。
明置岜馬、甲篆、萬岡等土巡檢司,清屬地分思恩府、慶遠府和百色直隸廳所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冬,為開化邊民,施政便利,設置萬岡縣,1949年12月萬岡縣解放,1953年4月23日,經政務院批準,撤銷萬岡縣。
1956年2月6日,根據民族意願,兼顧歷史上曾有“岜馬”這個舊名,成立巴馬瑤族自治縣。1965年河池專區成立,巴馬劃歸河池專區(後為河池地區)。2000年河池地區撤地設市,巴馬屬河池管轄。
以上內容參考: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巴馬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