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極嘗聞泰,嗟君獨不然。憫兇才稚齒,羸疾主中年。餘力文章秀,生知禮樂全。翰留天帳覽,詞入帝宮傳。國訝終軍少,人知賈誼賢。公卿盡虛左,朋識***推先。不恨依窮轍,終期濟巨川。才雄望羔雁,壽促背貂蟬。福善聞前錄,殲良昧上玄。何辜鎩鸞翮,底事碎事與。又作尿蜀斤龍泉,鵩起長沙賦。麟終曲阜編,域中君道廣。海內我情偏,乍失疑猶見。沈思悟絕緣,生前不忍別。死後向誰宣。為此情難盡,彌令憶更纏。本家清渭曲,歸葬舊塋邊。永去長安道,徒聞京兆阡。旌車出郊甸,鄉國隱雲天。定作無期別,寧同舊日旋。候門家屬苦,行路國人憐。送客哀難進,征途泥復前。贈言為挽曲,奠席是離筵。念昔同攜手,風期不暫捐。南山俱隱逸,東洛類神仙。未省音容間,那堪生死遷。花時金谷飲,月夜竹林眠。滿地傳都賦,傾朝看藥船。群公鹹屬目,微物敢齊肩。謬合同人旨,而將玉樹連。不期先掛劍,長恐後施鞭。為善吾無矣,知音子絕焉。琴聲縱不沒,終亦繼悲弦。
賞析
王維(701年-761年,壹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步虛
司空圖 步虛
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賞析
司空圖(837~908),河中虞鄉(今山西運城永濟)人 。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聖,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懿宗朝時曾被召為殿中侍禦史,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唐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奴仆叫段章,參加了黃巢起義,曾熱情地向他宣傳起義軍的各種好處,勸他往迎起義軍,他不肯,便回到故鄉河中。後來他聽說僖宗在鳳翔,便入拜見,被封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廣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著壹種消極的隱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也是在這壹時期寫成的。
詩經 烈祖《詩經:烈祖》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申錫無疆,及爾斯所。
既載清酤,賚我思成。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假無言,時靡有爭。
綏我眉壽,黃耇無疆。
約軧錯衡,八鸞鸧鸧。
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將。
自天降康,豐年穰穰。
來假來饗,降福無疆。
顧予烝嘗,湯孫之將。
註釋:
1、烈祖:功業顯赫的祖先,此指商朝開國的君王成湯。
2、有秩斯祜:馬瑞辰《毛傳箋通釋》雲:有秩即形容福之大貌。祜,福。
3、申:再三。錫:同賜。段玉裁《說文解字註》:經典多假錫為賜字。凡言錫予者,即賜之假借也。
4、及爾斯所:陳奐《詩毛氏傳疏》雲:及爾斯所,猶雲以迄於今也。
5、清酤:清酒。
6、賚:賜予。思:語助詞。
7、戒:齊備。
8、鬷假:集合大眾祈禱。
9、綏:安撫。眉壽:高壽。
10、黃耇:義同眉壽。朱熹《詩集傳》雲:黃,老人發白復黃也。耇,老人面涷梨色。
11、約軝錯衡:用皮革纏繞車轂兩端並塗上紅色,車轅前端的橫木用金塗裝飾。錯,金塗。
12、鸞:通鑾,壹種飾於馬車上的鈴。鸧(qiāng)鸧:同鏘鏘,象聲詞。
13、假:同格,至也。享:祭。
14、溥:大。將:王引之《經義述聞》釋為長。
15、顧:光顧,光臨。指先祖之靈光臨。烝嘗:冬祭叫烝。秋祭叫嘗。
16、湯孫:指商湯王的後代子孫。將:奉祀。
譯文:
贊嘆偉大我先祖,大吉大利有洪福。
永無休止賞賜厚,至今恩澤仍豐足。
祭祖清酒杯中註,佑我事業得成功。
再把肉羹調制好,五味平和最適中。
眾人禱告不出聲,沒有爭執很莊重。
賜我平安得長壽,長壽無終保安康。
車衡車軸金革鑲,鑾鈴八個鳴鏗鏘。
來到宗廟祭祖上,我受天命自浩蕩。
平安康寧從天降,豐收之年滿囤糧。
先祖之靈請尚饗,賜我大福綿綿長。
秋冬兩祭都登場,成湯子孫永祭享。
賞析:
現存《商頌》五首詩,包括這首《烈祖》的創作時間,有人認為它是商朝的作品,有人則認為是微子啟受周之封立國於宋(今河南商丘)的作品(漢代微子啟又避諱寫作微子開,是殷紂王的庶兄)。這些詩應是初作於殷朝,後在流傳於宋國的長時間中很可能又作了加工潤色。
《毛詩序》雲:《烈祖》,祀中宗也。經歷代學者研究,比較壹致的看法認為是祀成湯之詩。
清人姚際恒《詩經通論》的評論是《小序》謂祀中宗,本無據,第取別於上篇,又以下篇而及之耳。然此與上篇末皆雲湯孫之將,疑同為祀成湯,故《集傳》雲然。然壹祭兩詩,何所分別?輔氏廣曰:《那》與《烈祖》皆祀成湯之樂,然《那》詩則專言樂聲,至《烈祖》則及於酒饌焉。商人尚聲,豈始作樂之時則歌《那》,既祭而後歌《烈祖》歟?此說似有文理。
方玉潤《詩經原始》進壹步申說:周制,大享先王凡九獻;商制雖無考,要亦大略相同。每獻有樂則有歌,縱不能盡皆有歌,其壹獻降神,四獻、五獻酌醴薦熟,以及九獻祭畢,諸大節目,均不能無辭。特詩難悉載,且多殘闕耳。前詩專言聲,當壹獻降神之曲;此詩兼言清酤和羹,其五獻薦熟之章歟?不然何以壹詩專言聲,壹詩則兼言酒與饌耶?此可以知其各有專用,同為壹祭之樂,無疑也。
這首詩的功利目的非常明顯,就是通過祭祀烈祖,祈求綏我眉壽、降福無疆。它是典型的宮廷祭歌(又叫廟堂樂歌)。
全詩壹章二十二句,分四層鋪寫祭祀烈祖的盛況。開頭四句是第壹層,首先點明了祭祀烈祖的原由,就在於他洪福齊天,並能給子孫申錫(賜)無疆;嗟嗟壹詞的運用,可謂崇拜得五體投地。接下八句,寫主祭者獻清酤、獻和羹,作無言、無爭的禱告,是為了綏我眉壽,黃耇無疆。這種祭祀場面的鋪敘,表現了祭祀隆重肅穆的氣氛,反映出主祭者恭敬虔誠的心態。再接下去八句,寫助祭者所坐車馬的奢豪華麗,以此襯托出主祭者身份的尊貴,將祈求獲福的祭祀場面再次推向高潮。結尾兩句祝詞,點明了舉行時祭的是湯孫。首尾相應,不失為壹首結構完整的詩篇。
此詩在語言運用上同其他《頌》詩壹樣,講究典雅莊重,但由此也產生弊端,難免有些刻板乏味(當然也有好的句子,如約軝錯衡,八鸞鸧鸧等)。在韻律安排上,此詩倒很有特色,三換韻腳,先用魚部韻,再用耕部韻,最後是用陽部韻。押陽部韻的句子特多,從黃耇無疆到湯孫之將的下半部分十壹句,連用疆、衡、鸧、享、將、康、穰、享、疆、嘗、將十壹個陽部韻,音調非常鏗鏘和諧,其音節美遠勝於文句美。後世句句用韻的柏梁體詩恐怕也是濫觴於此。
祖詠 望薊門《望薊門》
作者:祖詠
燕臺壹去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註釋:
1、壹去:壹作壹望。
2、三邊:漢幽、並、涼三州,其地皆在邊疆,後即泛指邊地。
3、危旌:高揚的旗幟。
4、投筆吏:漢班超家貧,常為官府抄書以謀生,曾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後終以功封定遠侯。
5、論功:指論功行封。
6、請長纓:漢終軍曾自向漢武帝請求,願受長纓,心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被南越相所殺,年僅二十余。纓:繩。
譯文:
壹到燕臺眺望,
我就暗暗吃驚;
笳鼓喧鬧之地,
原是漢將兵營。
江山積雪萬裏,
籠罩冷冽寒光;
邊塞╄光映照,
飄動高高旗旌。
戰場烽火連天,
遮掩邊塞明月;
南渤海北雲山,
拱衛著薊門城。
少年時雖不象班超,
投筆從戎;
論功名我想學終軍,
自願請纓。
賞析:
詩是吊古感今的。開首兩句說北望薊門,觸目驚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說燕自郭隗、樂毅等士去後,即被秦所滅,故客心暗驚。又漢高祖曾身擊臧荼,故曰漢將營。因而清人方東樹說:豈是時範陽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懷疑這是對安祿山的叛亂有所預感。頷聯、頸聯寫景雄麗。全詩扣緊壹個望字,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積雪。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格調高昂詩。從軍事上落筆,著力勾畫山川形勝,意象雄偉闊大。為尾聯抒發從戎之誌做好鋪墊,使人讀了慷慨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