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原文及譯文解釋如下:
《孝經》,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是最“小”的壹部,說它最“小”,乃是從它的篇幅、字數上說的。
開宗明義章第壹: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譯文孔子閑居在家中,曾子在壹旁陪侍著。孔子說:“先代的聖王有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思想,用它來使天下歸順,百姓能夠和睦相親,上上下下不會相互怨恨。妳知道它是什麽嗎?”曾子離開座位,恭敬地回答道:“學生我不夠聰穎,哪能知道這樣深奧的道理呢?”
孔子說:“我所講的這種品德和思想,就是孝道。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教化也由此而產生。曾參,妳坐下來,我來告訴妳。人的肢體、毛發、肌膚,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應該註意保全它們,不能稍有毀傷,這就是孝道的起始點。
人要遵循天道,建立功業,使自己的名聲流傳於後世,並能夠因此為自己的父母爭得榮耀,這就是孝的最終目標。實行孝道,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是出仕以事奉君主,服務於社會,最終建立功業,以顯親揚名。《詩經·大雅·文王》上說:‘不要忘記妳的祖先,要努力地發揚光大他們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