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伸甫文言文閱讀

伸甫文言文閱讀

1.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

三( 20 分) 17.D ( 3 分) 18.C D ( 4 分,各 2 分) 19. ①(王念孫)被罷 免官職後,每天以著書立說自娛,著有《讀書雜誌》。

②(劉羽沖 )常常在庭院裏獨自漫步,搖著頭自言自語:“古人怎麽會欺騙我呢?” ( 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 王念孫為考證壹字而博涉萬卷,持之以恒,嚴謹治學,值得推崇;劉羽沖則盲從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下場,我們要引以為戒。

( 4 分,各 2 分。治學態度 1 分,啟示 1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 文言文閱讀12分童 趣沈復(清)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小題1:徐,慢慢地, 強,同“僵”僵硬

小題1:心裏這麽想著,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真都變成鶴了。

小題1:(1)土礫,從草, (2)獸 (3 )癩蛤蟆

小題1:(1)觀蚊成鶴,(2)神遊山林之趣 (3)觀蟲鬥,捉蛤蟆

小題1:富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細心觀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答出兩點即給滿分)

小題1:文言實虛詞的學習和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環節,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常見實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而且還要註意詞語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義和用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如:“項為之強中”強,同“僵”僵硬。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翻譯句子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註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能通過增補、替換、調整等手段來準確理解句子的意思。這裏應註意“向、或、鶴”等詞語的理解要準確。如:鶴,在這裏是名次用作動詞,理解為:“變成鶴”。

小題1:這是文言文中內容理解考點。學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學會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內容。這裏學生應理解“山”“樹”“蟲”都是比喻用法,這裏指土礫、從草、獸;而把“癩蛤蟆”誇張地認為成“龐然大物”。

小題1:這是文言文中內容理解考點。學生篩選並提取文言文閱讀語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礎上的考查方式,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達到讀懂讀通的目的,能夠用原文的材料來解決問題。這裏能概括出“青雲白鶴觀、神遊山林、觀蟲鬥”三個情節即可。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壹敘述事件或說明某壹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理解這裏作者產生物外之趣必須具備聯想和想象、觀察、對自然的熱愛的精神品質。

3. 婁機文言文閱讀答案

婁機,字彥發,嘉興人。乾道二年進士,授鹽官尉。丁母憂,服除,調含山主簿。郡委治銅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設廬以處之,器用材植,壹出於官,民樂勸趨,兩旬告畢。七攝鄰邑,率以治績聞。調於潛縣丞,輕賦稅,正版籍,簡獄訟,興學校。遭外艱,免喪,為江東提舉司幹辦公事,易淮東,已而復舊,改知西安縣。巨室買地為塋域,發地遇石,復索元價。機曰:“設得金,將誰歸?”通判饒州,平反冤獄。蜀帥袁說友辟參議幕中,不就,改幹辦諸司審計司。轉對,請裁損經費,又論刑名疑慮之敝。遷宗正寺主簿,為太常博士、秘書郎,請續編《中興館閣書目》,又請寬恤淮、浙被旱州縣。

時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選學官,以機兼資善堂小學教授。機日陳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親、修身、治國、愛民四事,手書以獻,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觀省。隨事開明,多所裨益。遷太常丞,仍兼資善。旋遷右曹郎官、秘書省著作郎,改兼駕部。都城大火,機應詔上封事,力言朝臣務為奉承,不能出己見以裨國論;外臣不稱職,至苛刻以困民財;將帥偏裨務為交結,而不知訓閱以強軍律。時年七十,丐閑,不許。太子得機所著《廣幹祿字》壹編,尤喜,命戴溪跋之。擢監察禦史,講未退而除命頒,太子戀戀幾不忍舍,機亦為之感涕。

論京官必兩任、有舉主、年三十以上,方許作縣。又論郡守輕濫太甚,貽害千裏。蘇師旦怙勢妄作,蒙蔽自肆,語及者皆罪去,而獨憚機。韓侂胄議開邊,機極口沮之,謂:“恢復之名非不美,今士卒驕逸,遽驅於鋒鏑之下,人才難得,財力未裕,萬壹兵連禍結,久而不解,奈何?”侂胄聞之不說,其議愈密,外廷罔測。又上疏極論:“雖密謀人莫得知,而羽書壹馳,中外皇惑。”侍禦史鄧友龍初不知兵,騰書投合,妄薦大將,既召還,專主此議。機語友龍曰:“今日孰可為大將?孰可為計臣?正使以殿巖當之,能保其可用乎?”

遷右正言兼侍講,首論廣蓄人才,乞詔侍從、臺諫、學士、待制、三牙管軍各舉將帥邊郡壹二人,召問甄拔,優養以備緩急。進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詔遣宣諭荊、襄,機昌言曰:“使往慰安人情則可,必欲開邊啟釁,有死而已,不能從也。”泗州捷聞,愈增憂危,且曰:“若自此成功,以攄列聖之宿憤,老臣雖死亦幸,謫官,但恐進銳退速,禍愈深耳。”友龍至不能堪曰:“不逐此人,則異議無所回。”機遂以言去。

侂胄誅,召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還朝,言:“至公始可以服天下,權臣以私意橫生,敗國殄民,今當行以至公。若曰私恩未報,首為汲引,私仇未復,且為沮抑,壹涉於私,人心將無所觀感矣。”又言:“兩淮招集敢勇,不難於招而難於處。若非繩以紀律,課其勤惰,必為後害。”仍請檢校權臣、內侍等沒入家貲,專為養兵之助。機裏人有故官吏部,喪未舉而子赴調者,機謂彼既冒法禁,而部胥不之問,即撻數吏,使之治葬而後來。聞者韙之。

兼太子詹事,著《歷代帝王總要》以裨考訂。遷給事中。海巡八廂親從、都軍頭、指揮使年勞轉資,恩旨太濫,乞收寢未應年格之人,年已及者予之,帝稱善良久。飛蝗為災。機應詔言:“和議甫成,先務安靜,葺罅漏以成紀綱,節財用以固邦本,練士卒以壯國威。”

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擢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參知政事。當幹戈甫定,信使往來之始,瘡痍方深,敝蠹紛然,機彌縫裨贊甚多。尤惜名器,守法度;進退人物,直言可否,不市私恩,不避嫌怨。有舉員及格,當改秩作邑而必欲朝闕,機曰:“若是則有勞者何以勸?孤寒者何以伸?若至上前,自應執奏。”堂吏寄資未仕,而例以升朝官賞陳乞封贈,機曰:“進士非通籍不能及親,汝輩乃以白身得之耶?”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冊命,機攝中書令讀冊。九月祀明堂,為禮儀使。數上章告老,帝不許,皇太子遣官屬勉留之。以資政殿學士知福州,力辭。提舉洞霄宮以歸,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加贈特進。

機初登第,其父壽戒之曰:“得官誠可喜,然為官正自未易爾!”機撫其弟模、棟,卒為善士。居鄉以誠接物,是非枉直判於語下,不為後言,人憚而服之。稱獎人才,不遺寸長,訪問賢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實,以備采取,其所薦進,亦不欲人之知也。所著復有《班馬字類》。機深於書學,尺牘人多藏弆雲。

4.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閱讀

魏元忠是唐朝復國的重要人物,按照當時政治集團劃分,他是屬於太子集團的,朝中除了武則天集團外,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都有自己的政治勢力,武則天晚年罷免魏元忠和李嶠是引發政變的起因,相王集團中的重要人物有相王長史豆盧欽望、姚崇、司馬袁恕己,而魏元忠在相王擔任並州元帥時,擔任他的副職,也是與相王關系密切的,與魏元忠關系密切的宋璟等人,也是李氏集團的成員,相王與司馬承禎關系密切,魏元忠也是崇尚司馬懿的,神龍政變後調人朝廷擔任門下侍郎的司馬锽也是相王派系的。

過去認為相王是傀儡性質的,毫無影響力的觀點是錯誤的,他在神龍政變中比皇太子還積極,也可以看出魏元忠等人被罷黜是對他的打擊,他在政變中,比起被人強扶入宮的皇太子,他是主動帶領袁恕己去抓捕武氏集團成員,並且帥兵防禦京城。魏元忠沒有參與政變,皇太子沒有搭救他,只是即位後啟用了他。

魏元忠是太子集團的成員,但卻是與相王關系密切的。參與政變的敬暉是太平人,在太平公主的封邑,可能是太平公主集團的人,操縱這次政變的幕後者是相王和太平公主。

魏元忠和狄仁傑是擁護李氏集團的首領,他和李嶠被罷黜是在武則天病重期間,武氏集團為爭奪皇權打擊李氏集團的信號。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

本名真宰,以避則天母號改焉。初,為太學生,誌氣倜儻,不以舉薦為意,累年不調。

時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設險圖》,備載古今用兵成敗之事,元忠就傳其術。儀鳳中,吐蕃頻犯塞,元忠赴洛陽上封事,言命將用兵之工拙,曰: 臣聞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與武也。

然則文武之道,雖有二門,至於制勝禦人,其歸壹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遠振,建禮樂而陶士庶,訓軍旅而懾生靈。

然論武者以弓馬為先,而不稽之以權略;談文者以篇章為首,而不問之以經綸。而奔競相因,遂成浮俗。

臣嘗讀魏、晉史,每鄙何晏、王衍終日談空。近觀齊、梁書,才士亦復不少,並何益於理亂哉?從此而言,則陸士衡著《辨亡論》,而不救河橋之敗,養由基射能穿劄,而不止鄢陵之奔,斷可知矣。

昔趙岐撰禦寇之論,山濤陳用兵之本,皆坐運帷幄,暗合孫、吳。宣尼稱“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則何平叔、王夷甫豈得同日而言載! 臣聞才生於代,代實須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

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夫有誌之士,在富貴之與貧賤,皆思立於功名,冀傳芳於竹帛。

故班超投筆而嘆,祖逖擊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難逢,英哲罕遇,士之懷琬琰以就埃塵,抱棟梁而困溝壑者,則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此士之方略哉。

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貴者易為善,貧賤者難為功,至於此也! 亦有位處立功之際,而不展其誌略,身為時主所知,竟不能盡其才用,則貧賤之士焉足道哉!漢文帝時,魏尚、李廣並身任邊將,位為郡守。

文帝不知魏尚之賢而囚之,不知李廣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嘆李廣恨生不逢時,令當高祖日,萬戶侯豈足道哉。

夫以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匈奴畏之,號為“飛將”,爾時胡騎憑淩,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嘆其生不逢時。

近不知魏尚、李廣之賢,而乃遠想廉頗、李牧。故馮唐曰,雖有頗、牧而不能用,近之矣。

從此言之,疏斥賈誼,復何怪哉。此則身為時主所知,竟不能盡其才用。

晉羊祜獻計平吳,賈充、荀勖沮其策,祜嘆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緣荀、賈不同,竟不大舉。

此則位處立功之際,而不得展其誌略。而布衣韋帶之人,懷壹奇,抱壹策,上書闕下,朝進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請歷訪內外文武職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計如羊祜、武藝如李廣,在用與不用之間,不得騁其才略。伏願降寬大之詔,使各言其誌。

無令汲黯直氣,臥死於淮陽。仲舒大才,位屈於諸侯相。

又曰: 臣聞帝王之道,務崇經略。經略之術,必仗英奇。

自國家良將,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績平遼東,雖奉國威靈,亦其才力所致。

古語有之,“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能否”。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也。

故趙充國征先零,馮子明討南羌,皆計不空施,機不虛發,則良將立功之驗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

若任得其才,則摧兇而扼暴。茍非其任,則敗國而殄人。

北齊段孝玄雲:“持大兵者,如擎盤水。傾在俯仰間,壹致蹉跌,求止豈得哉!”從此而言,周亞夫堅壁以挫吳、楚,司馬懿閉營而困葛亮,俱為上策。

此皆不戰而卻敵,全軍以制勝。是知大將臨戎,以智為本。

漢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寧鬥智”;魏武之綱神冠絕,猶依法孫、吳。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異等,多算少謀,眾寡殊科。

故魏用柏直以拒漢,韓信輕為豎子;燕任慕容評以抗秦,王猛謂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評智勇俱亡者也。

夫中材之人,素無智略,壹旦居元帥之任,而意氣軒昂,自謂當其鋒者無不摧碎,豈知戎昭果毅、敦《詩》說《禮》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萬眾獨舉鄢郢,其後果辱秦軍;樊噲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登。

5.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4—7題

4. C (損 : 削減,減少)。

( 3 分) 5. B (④是劉庠向契丹提出請求。⑤表明劉庠有見識,不在直言範圍之內。

註意 : ①隱含“敢於直言”之意,因為句前是“英宗求直言”句。⑥“不敢附安石”是直言反對王安石。

③屬劉庠職內順理上奏,也可看作是劉庠直言勸諫。)( 3 分) 6. D (“他認為按照先例在先皇的忌日契丹不應該擺宴席”,理解錯誤。

原文“故事,兩國忌日不相避”,意思是按照先例,兩國在先皇的忌日彼此都不應避諱,即可以各自做各自想做的事。)( 3 分) 7. ( 1 ) 穎王年長並且賢能,應該馬上確立為太子,讓他每天侍奉在宮內,閱覽各地的奏章。

(譯對“亟”、“日”、“禁中”各 1 分,大意對 2 分。*** 5 分) ( 2 )自從他執政以來,不曾有壹件事合乎人情。

假若 ( 他 ) 問起青苗法、免役法,我用什麽話來回答他呢?( 譯對“彼”、“脫”、“對”各 1 分,大意對 2 分。*** 5 分 )。

6. 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

“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的意思是:我的辭賦能與揚雄匹敵,我的詩篇可跟曹植相近。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朝代:唐代作者:杜甫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蔔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壹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 譯文富家的子弟不會餓死,清寒的讀書人大多貽誤自身。

韋大人妳可以靜靜地細聽,我把自己的往事向妳直陳。我在少年時候,早就充當參觀王都的來賓。

先後讀熟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我的辭賦能與揚雄匹敵,我的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尋求機會要和我見面,王翰願意與我結為近鄰。自以為是壹個超異突出的人,壹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輔助君王使他在堯舜之上,要使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樸淳。平生的抱負全部落空,憂愁歌吟,決不是想優遊退隱。

騎驢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長安度過不少的新春。早上敲過豪富的門,晚上追隨肥馬沾滿灰塵。

吃過別人的殘湯剩飯,處處使人暗中感到艱辛。不久被皇帝征召,忽然感到大誌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飛鳥折翅天空墜落,又像鯉魚不能躍過龍門。我很慚愧,妳對我情意寬厚,我深知妳待我壹片情真。

把我的詩篇舉薦給百官們,朗誦著佳句,誇獎格調清新。想效法貢禹讓別人提拔自己,卻又難忍受像原憲壹樣的清貧。

我怎能這樣使內心煩悶憂憤,老是且進且退地廝混。我要向東奔入大海,即將離開古老的西秦。

我留戀巍峨的終南山,還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濱。想報答妳的“壹飯之恩”,想辭別關心我的許多大臣。

讓我像白鷗出現在浩蕩的煙波間,飄浮萬裏有誰能把我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