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對“不患無往,患所以立,不其莫已知,求力可知也”的認識

對“不患無往,患所以立,不其莫已知,求力可知也”的認識

孔子說:“不必擔心有沒有自己的地位,應該擔心憑什麽來占在這個地位上.不必擔心沒有人了解自己,從自己的所作所為來追求能夠被別人了解就可以了.”

註釋:

患:擔心.位:地位.所以立:用來處在這個地位的才於德.莫己知:即“莫知己”,沒有人了解自己.為(音“圍”)可知:即“可為人所知”,可否被別人所了解;“為”表示被動.

今解關於“不患無位”。

所謂“位”,就是指位置,也可以說是作為人群之中的壹個位置。我們知道,作為人是有區別的,正是這種的區別而造成了人的不同的階層。當然,這種所謂的階層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也就是說,今天作為這個階層的人明天就有可能成為另壹個階層的人,但無論是哪壹個階層的人,他都會停留在相應的位置之上,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位”之思想。

由於我國古代的社會結構相對比較簡單,所以說,位的所指壹般都是官位。

按照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的思想,獲得官位也是人的正常的欲望,正是有了這種的欲望,所以才有了孔子“不患無位”的思想,也就是人們對於沒有官位的憂慮。換言之,人們之所以會產生因為沒有官位而憂慮的現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出於對所謂貴的欲望。

孔子所說的“不患無位”之思想,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憂慮有沒有官位,言外之意就是:壹、有沒有官位並不是最為重要的;二、獲得官位的方法並不在於對官位的憂慮。換言之,憂慮所謂的官位並不會對獲得官位有任何的幫助。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社會結構簡單,所謂的位主要是都供給了官,也就是所謂的官位。今天的社會結構相對於我國古代要復雜得多,所以說,除了官位以外還多出了許多所謂的位。譬如,各個企業裏的不同位置;事業單位裏的不同的位置,當然包括大、中、小學,各個科研機構等等。如果要是將全國的各種單位裏面的所有位置加起來,那就是壹個天文數字,不是嗎?所以說,孔子的“不患無位”思想實際上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反而是更加有意義了。如果是在我國的古代,孔子的“不患無位”思想所應對的是有限的官位,而在今天,孔子的“不患無位”思想所應對的則是不知道多於古代官位多少倍的位置,所以這就是為什麽說孔子思想是歷久彌新,其道理就在於此。

孔子的“不患無位”思想所存在的現實意義是:無論妳今天面對多少的“位”,都不要憂慮,當然,還有比“位”更重要的事情。

關於“患所以立”。

作為壹個中國人,我們平時講話與寫文章經常使用“所以”兩個字,其實,我們是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響才這個樣子的。為什麽我們說孔子及儒家思想是深入到我們每壹個中國人的骨髓裏,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有許多愚蠢之小人極力反對孔子及儒家思想,從以上意義來講,真不愧是蚍蜉撼樹、螳臂當車,不自量力,不是嗎?

其實孔子的“立”之思想也同樣是極其深刻的影響著我們,譬如:“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了”、“我們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等等。

孔子所說的“立”,其實就是指無論是事物還是作為壹個人已經達到了壹種狀態;已經可以承擔起某種責任;已經可以在社會上站住腳了等等。

孔子此說的“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之思想,其實就是說,不怕沒有地位(或是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習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也可以理解為獲得地位(官位)的方法。

孔子曾經講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們欲獲得地位(官位)的欲望是正常的、合理的。但是孔子的思想又告訴我們,憂慮地位(官位)是不可以的,也就是不可取的。可以的與可取的是:要知道和掌握獲得地位(官位)的方式方法,如果掌握了這樣的方式方法,妳就可以通過正確的途徑來獲得地位(官位),而不是壹味的憂慮地位(官位),因為只是憂慮地位(官位),是無法正確獲得地位(官位)的。這就好比面對壹座高峰,只是憂慮越過高峰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如何才能夠越過這座高峰,不是嗎?所以說,孔子在此教給我們的智慧是,要尋求如何才能夠越過高峰的方式方法,進而成功的越過高峰,而不是壹味的憂慮這高峰,不是嗎?

關於憂慮地位的風險。

孔子說“不患無位”,其實憂患地位是有風險的。

憂慮地位(官位)究竟是為什麽?還不就是為了獲得地位(官位)?事實上欲獲得地位(官位)無可厚非,但是,獲得地位(官位)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什麽,這是最最重要的,所謂風險也就集中在此。從根本上說,獲得地位(官位)是為了做更多有益於他人事情的,那就沒有風險。相反,如果是為了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而獲得地位(官位),那風險就會隨時發生。為什麽呢?說到底,所謂地位(官位)是為他人服務而存在的,不是為獲取私利而存在的,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如果將地位(官位)當作獲取私利的工具,那時壹定會受到地位(官位)是為他人服務的正義之懲罰,不是嗎?看看歷史,再看看今天,事實不是這個樣子嗎?當然,所謂地位(官位)是為他人服務的正義之懲罰是多種多樣的,懲罰的時間段也是各異。但是,懲罰是壹定有的,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是也。誠然,有許許多多的被懲罰者不懈其因,也就是說,他已經被懲罰了,但他還是不知道是為了什麽會是這個樣子。當然,這些被懲罰者不懈其因是正常的,如果他要是知曉了其中原因,那他就壹定不會因此而受到懲罰了,難道不是嗎?從根本上說,人無論在何時,只要做的是善良的事情,壹定是天佑之;相反,則天懲之。這是世界最根本之處,不論是上帝、真主,還是釋迦牟尼,統統都在他之下,更何況是壹個做了壞事的普通之人,不是嗎?

關於如何獲得地位(官位)。

《論語.為政》中有:“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其實,這就是孔子教給我們後人如何獲得地位(官位)的根本方法,也是唯壹的壹種方法。不過,這種方法已經延續幾千年了,至今仍然屢試不爽。就是在今後的幾千年裏,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內,也可以這樣說,只要是人類存在,孔子的這壹套獲得地位(官位)的方式方法就壹定會適用,關於這壹點,實在是無法質疑!為什麽呢?是這樣的:我們知道,事實也是如此,人是群生的;也就是以群為單位而生存的,既然如此就必須得有頭領,在我國帝王就是我們的總頭領,這壹定是沒有辦法的,同時也是無法改變的,這是自然的規律,我所說的是作為這麽壹大群人必須得有壹個頭領這壹點。作為壹個家庭這個比較小的群體,頭領有可能是父親,也有可能是爺爺。當然,作為這麽小的壹個群體,壹個頭領就足以應付得了,而不必需要專業的助手,不是嗎?但是作為壹個國家就不同了,也就是說,作為壹個國家就無法與壹個家庭相提並論了,不是嗎?這是因為,從壹個國家來講,作為頭領壹個人是無法作為的,它必須的需要與依靠諸多的所謂小頭領來協助他做好頭領的工作,所謂手大捂不過天來是也。這也譬如壹個企業,作為壹把手這個頭領來說,壹個人是無法經營企業的,他需要壹定量的普通職工,同時也需要各個部門的配合,既然有各個部門,那就會壹定有個各部門的負責人,這個所謂的負責人,其實質就是壹個小的頭領,來協助企業總頭領更好的工作,這就是實事,也可以說,這就是我們人類生存的規律,不是嗎?作為官位,用更加適用於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地位,當然,無論官位也好;地位也罷,其實質就是壹個所謂的小的頭領,他所起的作用就是協助總頭領來做事情。作為國家來講,這些小頭領是協助國家的總頭領來工作;作為企業來講,這些小頭領是協助企業的總頭領來工作,其它以此類推。

既然是協助總頭領來工作的小頭領,那也存在領的問題,所謂領的問題最高境界是什麽?毋庸置疑,當然是正確無誤,那怎樣才能夠做到正確無誤呢?作為壹個小的頭領,最好的辦法就是孔子教給我們的:“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難道不是嗎?從另壹個角度來講,所謂地位(官位)的本質就是正確無誤,否則,所謂的地位(官位)就保不住,實際上這種沒有用正確無誤作保證的所謂地位(官位)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事實上,我們可以看看已經被嚴懲的諸多省部級,當然還有其他級別的許許多多貪官汙吏,他們又壹個***同的特點,就是在自己的官位上根本沒有做到正確無誤,不是嗎?

關於“患所以立”。

孔子此說的立是與位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所謂的立是專門為位而言的,也可以這樣理解,孔子所說的立,就是指能否在位上挺立與站穩。

孔子所說的“患所以立”,其實質就是指要憂慮能否在位上挺立與站穩。換言之,就是要將能否在位上挺立與站穩的本事作為追求的目標,而不要只是憂慮無位。再者說,如果掌握了在位上挺立與站穩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有了在位上挺立與站穩的能力,那所謂的在位是不成問題的。反之,即便是僥幸獲得了地位,也會因為缺乏在位上挺立與站穩的能力,最終會被所謂的地位所拋棄,所以說,孔子實質上是教給並告訴我們,壹定要重視在位上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最重要的。這就譬如駕車,最為重要的是安全駕駛技術的掌握,如果充分掌握了安全駕駛車輛的技術,那才能夠很好的駕駛車輛。反之,如果沒有掌握安全駕駛車輛的技術,即便是已經可以駕駛車輛了,但最終是壹定會發生交通事故的,看那許許多多、大大小小交通事故的肇事者,難道不都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安全駕駛車輛之能力而造成的嗎?所以說,對於駕駛車輛來說,最最重要的是安全駕車的能力,而不是其它的什麽,難道不是嗎?

關於“不患莫已知”。

“不患莫已知”就是不要怕沒有人知道自己。既然如此,為什麽要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呢?我們知道,人是分許多種類型的,其中有壹種類型的人就是喜歡別人知道自己,這種的人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之中經常可以見得到。這種的人壹般都伴有喜好表現自己的特性,其實問題的關鍵也就在於此,也正是因為喜好表現自己,所以才希望被人知道,就是因為被更多的人知道,才能夠滿足自己的表現欲,也就是說,自己的表現欲望越是強烈,則越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這是壹個邏輯問題,同時也是壹個深度心理學的問題。

按照孔子思想,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實在是沒有意義,因為別人知不知道自己實在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有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存在,就很有可能使自己滑向不宜於自己工作生活的方面,因為壹味的追求使別人能夠知道自己,就會做出許多錯誤行為來,而正是由於這些錯誤的行為最終反過來傷害自己,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難道不是嗎?

關於“求為可知”。

所謂“求為可知”,就是只求自己成為值得別人知道的人。

回首我國及世界歷史,有許多的人成為了值得人們知道的人,譬如我國的孔子、老子、孟子、莊子、孫子、董仲舒、朱熹等等;國外的有耶穌、默罕默德、釋迦牟尼等等,不是嗎?這些人物之所以能夠長期值得被人們知道,當然與他們追求值得人們知道有著決定性的因素,事實也只能夠是如此,不然就無法解釋了。

所謂“求為可知”,就是去努力追求值得別人知道。在這裏面,很重要的就是努力追求,努力追求是前提,也就是說,不能夠努力追求,是無法成為被人值得知道的人。努力追求以後還要為,就是作為,而這種的作為,其實就是使得人們知道的價值所在。當然,孔子所說的“求為可知”的“為”是正面的、積極的,而非反面的、消極的。作為今天來講,有許多的人是可以通過諸多的途徑使人們能夠知道自己,但問題是他值不值得人們知道,如果是不值得人們知道,即便是人們知道了也是沒有意義,不是嗎?回顧人類幾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歷史進程,非常明顯的感覺到有壹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始終推動著人類向著更加有益於人類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斷發展。這種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具有世間獨壹無二的超越能力,它超越了幾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時空;超越了舊的,無益於人類繁衍生息的壹切,使人類走到了今天。它以往超越著,現在超越著,將來必然繼續超越。超越新的無益於人類繁衍生息的壹切,超越著向著更加有益於人類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斷發展。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在超越的同時伴有巨大無比的毀滅能力和成就能力,凡是無益於人類繁衍生息的壹切終將被它毀滅;凡是有益於人類繁衍生息的壹切終將被它成就。它就是這樣在不斷毀滅、不斷成就中向著更加有益於人類繁衍生息的方向不斷發展。這就是偉大而神奇的力量,這就是天命,這就是孔子的天命思想!

如此看來,曾子、程子、朱熹、現今學界對孔子思想核心的認定均沒有天命思想巨大而深邃,所以說,天命應為孔子思想的新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