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宋濂傳翻譯原文如下: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華之潛溪人,至濂乃遷浦江。幼英敏強記,就學於聞人夢吉,通《五經》,復往從吳萊學。已,遊柳貫、黃溍之門,兩人皆亟遜濂,自謂弗如。元至正中,薦授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行,入龍門山著書。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見濂。時已改寧越府,命知府王顯宗開郡學,因以濂及葉儀為《五經》師。明年三月,以李善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並征至應天,除江南儒學提舉,命授太子經,尋改起居註。濂長基壹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
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恒侍左右,備顧問。嘗召講《春秋左氏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貶惡之書,茍能遵行,則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太祖禦端門,口釋黃石公三略。濂曰:尚書二《典》、三《謨》,帝王大經大法畢具,願留意講明之。”
翻譯:
宋濂,字景濂,他的祖先是金華潛溪人,到宋濂這壹輩才遷至浦江。宋濂幼時聰敏,記憶力強,就學於聞人夢吉,精通《五經》,元朝至正年間,宋濂因舉薦授為翰林編修,但他以父母年老為由堅辭不就,而到龍門山閉門著書。洪武年間,宋濂開始因文學之長受到朱元璋的賞識。
隨侍朱元璋左右,作為顧問。太祖曾召宋濂講解《春秋左氏傳》,宋濂進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貶惡的書,如能遵行,則賞罰公正適中,天下便可平定!”洪武二年(1369),太祖下詔修編元史,宋濂被任命為總裁官。這年八月《元史》修成,宋濂被提升為翰林院學士。
宋濂擔任太子的老師十余年,太子的壹言壹行,宋濂都要以禮法來勸導,使其歸於正道;遇到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之事,宋濂必定會拱手說:“應當是這樣,而不應當是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