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是壹個組織的英語簡稱。其全稱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翻譯成中文就是“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宣稱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進標準化及其相關活動的發展,以便於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在智力、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開展合作。”
ISO 現有117個成員,包括117個國家和地區。
ISO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每年壹次的“全體大會”,其日常辦事機構是中央秘書處,設在瑞士的日內瓦。中央秘書處現有170名職員,由秘書長領導。
什麽是ISO9000
ISO通過它的2856個技術機構開展技術活動。其中技術委員會(簡稱TC)***185個,分技術委員會(簡稱SC)***611個,工作組(WG)2022個,特別工作組38個。
ISO的2856個技術機構技術活動的成果(產品)是“國際標準”。ISO現已制定出國際標準***10300多個,主要涉及各行各業各種產品(包括服務產品、知識產品等)的技術規範。
ISO制定出來的國際標準除了有規範的名稱之外,還有編號,編號的格式是:ISO+標準號+[杠+分標準號]+冒號+發布年號(方括號中的內容可有可無),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別是某壹個標準的編號。
但是,“ISO9000”不是指壹個標準,而是壹族標準的統稱。根據ISO9000-1:1994的定義:“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國際標準。”
什麽叫TC176呢?
TC176即ISO中第176個技術委員會,它成立於1980年,全稱是“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1987年又更名為“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TC176專門負責制定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的標準。
TC176最早制定的壹個標準是ISO8402:1986,名為《質量-術語》,於1986年6月15日正式發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發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5個國際標準,與ISO8402:1986壹起統稱為”ISO9000系列標準”。
此後,TC176又於1990年發布了壹個標準,1991年發布了三個標準,1992年發布了壹個標準,1993年發布了五個標準;1994年沒有另外發布標準,但是對前述“ISO9000系列標準”統壹作了修改,分別改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並把TC176制定的標準定義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發布了壹個標準,編號是ISO10013:1995。2000年12月15日ISO又發布了2000版的ISO9000系列標準,把原來的9000族系列標準精簡到如下3個標準:
1. ISO9000:2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
2. 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3. ISO9004:2000《質量管理體系 — 業績改進指南》。
什麽叫認證
“認證”壹詞的英文原意是壹種出具證明文件的行動。ISO/IEC指南2:1986中對“認證”的定義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壹經鑒定的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準或規範性文件的活動。”
舉例來說,對第壹方(供方或賣方)生產的產品甲,第二方(需方或買方)無法判定其質量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來判定。第三方既要對第壹方負責,又要對第二方負責,不偏不倚,出具的證明要能獲得雙方的信任,這樣的活動就叫做“認證”。
這就是說,第三方的認證活動必須公開、公正、公平,才能有效。這就要求第三方必須有絕對的權力和威信,必須獨立於第壹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須與第壹方和第二方沒有經濟上的利害關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關系,或者有維護雙方權益的義務和責任,才能獲得雙方的充分信任。
那麽,這個第三方的角色應該由誰來擔當呢?顯然,非國家或==莫屬。由國家或==的機關直接擔任這個角色,或者由國家或==認可的組織去擔任這個角色,這樣的機關或組織就叫做“認證機構”,詳見附錄B。
現在,各國的認證機構主要開展如下兩方面的認證業務:
1. 產品質量認證
現代的第三方產品質量認證制度早在1903年發源於英國,是由英國工程標準委員會(BSI的前身)首創的。
在認證制度產生之前,供方(第壹方)為了推銷其產品,通常采用“產品合格聲明”的方式,來博取顧客(第二方)的信任。這種方式,在當時產品簡單,不需要專門的檢測手段就可以直觀判別優劣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品品種日益增多,產品的結構和性能日趨復雜,僅憑買方的知識和經驗很難判斷產品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產品合格聲明”屬於“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壹套,真真假假,魚龍混雜,並不總是可信,這種方式的信譽和作用就逐漸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前述產品質量認證制度也就應運而生。
1971年,ISO成立了“認證委員會”(CERTICO),1985年,易名為“合格評定委員會”(CASCO),促進了各國產品質量認證制度的發展。
現在,全世界各國的產品質量認證壹般都依據國際標準進行認證。國際標準中的60%是由ISO制定的,20%是由IEC制定的,20%是由其他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也有很多是依據各國自己的國家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進行認證的,詳見附錄C。
產品質量認證包括合格認證和安全認證兩種。依據標準中的性能要求進行認證叫做合格認證;依據標準中的安全要求進行認證叫做安全認證。前者是自願的,後者是強制性的。
產品質量認證工作,從20世紀30年代後發展很快。到了50年代,所有工業發達國家基本得到普及。第三世界的國家多數在70年代逐步推行。我國是從1981年4月才成立了第壹個認證機構—“中國電子器件質量認證委員會”,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發展快。
2.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這種認證是由西方的質量保證活動發展起來的。
1959年,美國國防部向國防部供應局下屬的軍工企業提出了質量保證要求,要求承包商“應制定和保持與其經營管理、規程相壹致的有效的和經濟的質量保證體系”,“應在實現合同要求的所有領域和過程(例如:設計、研制、制造、加工、裝配、檢驗、試驗、維護、裝箱、儲存和安裝)中充分保證質量”,並對質量保證體系規定了兩種統壹的模式:軍標MIL-Q-9858A《質量大綱要求》和軍標MIL-I-45208《檢驗系統要求》。承包商要根據這兩個模式編制“質量保證手冊”,並有效實施。==要對照文件逐步檢查、評定實施情況。這實際上就是現代的第二方質量體系審核的雛形。這種辦法促使承包商進行全面的質量管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隨著上述質量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各國的認證機構在進行產品質量認證的時候,逐漸增加了對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進行審核的內容,進壹步推動了質量保證活動的發展。到了70年代後期,英國壹家認證機構BSI(英國標準協會)首先開展了單獨的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業務,使質量保證活動由第二方審核發展到第三方認證,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更加推動了質量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
通過三年的實踐,BSI認為,這種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適應面廣,靈活性大,有向國際社會推廣的價值。於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壹項建議。ISO根據BSI的建議,當年即決定在ISO的認證委員會的“質量保證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質量保證委員會”。1980年,ISO正式批準成立了“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即TC176)著手這壹工作,從而導致了前述“ISO9000族”標準的誕生,健全了單獨的質量體系認證的制度,壹方面擴大了原有質量認證機構的業務範圍,另壹方面又導致了壹大批新的專門的質量體系認證機構的誕生。
自從1987年ISO9000系列標準問世以來,為了加強質量管理,適應質量競爭的需要,企業家們紛紛采用ISO9000系列標準在企業內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申請質量體系認證,很快形成了壹個世界性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推行ISO9000國際標準,約有40個質量體系認可機構,認可了約300家質量體系認證機構,20多萬家企業拿到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證書,第壹個國際多邊承認協議和區域多邊承認協議也於1998年1月22日和1998年1月24日先後在中國廣州誕生。
壹套國際標準,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被這麽多國家采用,影響如此廣泛,這是在國際標準化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已經被公認為“ISO9000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