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交戰,陸遜面臨內外的矛盾沖突。壹是吳蜀兩國的矛盾,壹是陸遜與吳軍眾將的矛盾。它們彼此聯系,互相影響。
當時,劉備率領大軍到吳國的西部邊界。他從巫峽、建平連營直至夷陵地界,建立了數十個營地,用黃金、錦緞、爵位的賞賜來引誘打動各少數民族,還任命了各路將軍。他“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對於蜀軍咄咄逼人的進攻,孫權曾試圖求和,但是遭到拒絕。此刻,吳蜀矛盾勢同水火,蜀軍聲勢浩大,處於優勢,吳軍數戰不利,處於劣勢。孫權只得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帶領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 、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抵禦。陸遜受命於吳國危難之際,置身於吳蜀矛盾之中。因此,他上書孫權,認為“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失之非徙損壹郡之地,荊州可憂”,目前吳國爭奪這個地方,務必取得成功。他表示“臣雖不材”但是要“以順討逆,破壞在近”。所言明確地指出矛盾的焦點,深刻地分析問題的實質,堅定地表示自己的決心,還特別強調打敗劉備、獲得勝利是指日可待的。陸遜知彼知己,後發制人。他壹度堅守不戰,等到敵軍疲憊不堪,顯出致命弱點,就順風放火,大敗劉備。正如王鳴盛在談到陸遜用火攻時曾說,“遜仍用周瑜火攻之策”,戰地“多山林險阻”,他等到對方“傍巖依樹結營既密,然後用之”,而且,“連營愈多,燒毀愈易”。“遜久有成算”,只是不泄機密,“故能成功也”(《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二)。
伴隨吳蜀兩國矛盾而來的是陸遜與吳軍諸位將軍的分歧和矛盾。在軍事上,開始諸將看見蜀軍得寸進尺,步步緊逼,個個摩拳擦掌,“皆欲擊之”。可是,陸遜不同意迎擊敵軍,認為蜀軍舉動“必有譎,且觀之”。暫且觀而不戰顯示他不逞匹夫之勇,不中計上當,更表明他深知這次夷陵之戰與先前的赤壁之戰不同,應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對此,何焯說:“赤壁乘其疲,利速戰。西陵避其銳,宜緩攻。”(《義門讀書記》第二十八卷《三國誌·吳誌》)接著,吳蜀兩軍數月對峙。陸遜屬下的將軍都說進攻劉備應當在他剛剛進犯的時候,現在已經讓他深入吳境五六百裏,相互對峙也有七八個月,許多要害地區都被他重點固守,“擊之必無利矣”。但是,陸遜覺得攻打敵人“正在今日”。因為蜀軍的情況有所變化,“其軍始集”,劉備“思慮精專,未可幹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計不復生”。最後,陸遜抓住劉備指揮錯誤的機會,果斷地進行戰略反攻。他派人“先攻壹營,不利”,諸將都說這是白白地損兵折將,陸遜卻說他“已曉破之之術”。於是,他命令士兵“各持壹把茅,以火攻拔之”,從而正式點燃驚心動魄、狂燒蜀軍的熊熊烈火。另外,在人事上,當陸遜帶兵抵禦蜀軍時,吳軍許多將領有的是老資格將軍,有的是皇親國戚,他們驕傲自負,不聽指揮。對此,陸遜能夠謙虛克己,忍辱負重,轉化矛盾,消除隔閡。他向眾人明確指出大敵當前,每人都應以國家利益為重,服從軍令,擔負責任,和睦相處,***同鏟除強敵,而不應計較私利,互不服氣。後來,他還向孫權表示自己仰慕藺相如的為人,不與同僚爭論高低,壹心成就國家大事。
作品通過反映吳蜀兩國的矛盾鬥爭和吳軍將領內部的矛盾沖突,表現出主要人物的智勇特點。陸遜有審時度勢之智。他努力創造戰勝敵人的條件,堅持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主動與孫吳的諸位將軍搞好團結。因此,他的計劃符合實際,他的行動無往不利。在火燒連營、重創蜀軍後,吳將徐盛、潘璋、宋謙等人都積極要求乘勝追擊,擒獲劉備。與之相反,陸遜保持清醒的頭腦,主張立即撤回軍隊。這除了註意魏國集結大軍、居心不善的情況外,主要考慮劉備是狡猾的對手,閱歷豐富,蜀軍敗退之後,必然盡力死守,而吳軍得勝難免產生輕敵情緒,繼續攻敵難以獲勝。正如何焯所說,“大勝之後,將驕卒惰。泝流仰攻,轉饋又難。壹有失利,前功盡棄。昭烈老於兵,得蜀已固,非若曹仁之在南郡可懼而走也。連兵於西,主客異勢”,“盛、璋、謙如豕突耳”(《義門讀書記》第二十八卷《三國誌·吳誌》)。陸遜有知人論事之智。他穩操勝券,勸孫權高枕無憂,就在於自己深知劉備用兵進軍的情況。他回顧劉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他開始擔心對方“水陸俱進”,後來觀察到蜀軍居然“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兵力部署沒有變化,就不再擔心,反而增強了克敵制勝的信心。這正如何焯指出:“水陸並用,則及鋒而用。舍船就步,則師老運艱。漸見釁隙,敵得以逸待勞,伺變擊怠也。”(《義門讀書記》第二十八卷《三國誌·吳誌》)陸遜有擔當重任之勇。當時,被天下稱為英雄、連曹操都畏懼他的劉備攻勢淩厲,敵多我少,蜀強吳弱,夷陵之戰對於穩定吳國政權關系重大,吳軍內部人事關系也很復雜。在這樣的情況下,領兵抗敵顯然有很大的難度。壹般考慮私利、保全性命的人是不敢接受任務的。陸遜則不然,他不畏強敵,不顧危險,不怕困難,不辭勞苦,毅然出任大都督,而且壹擔負起重任,就胸懷全局,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治事用兵,從而使吳國轉危為安,也使自己成為壹個棟梁之臣。陸遜有作戰殺敵之勇。他先用火攻的辦法,攻克蜀軍的壹處營寨。壹見形成熊熊的火勢,他就率領“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起四十余營”,使劉備的將領杜路、劉寧等人走投無路,被迫投降。等到劉備逃上了馬鞍山、四周布置軍隊防守時,他“督促諸軍四面”進逼,殺得蜀軍“土崩瓦解”,死者數以萬計,劉備趁著黑夜逃遁。隨後陸遜指揮的吳軍奮勇追殺,大獲全勝,而劉備勉強退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壹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面對慘敗,劉備慚愧憤恨地說:“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所有這些都充分表現出陸遜智勇兼備。
作者為陸遜立傳,著重反映人物面臨的事關國家利益的矛盾沖突,詳細描述這些矛盾沖突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從中曲盡其妙地展示出人物真正的內心世界。這就出色地再現了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和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成功地塑造出冷靜觀察、正確分析、巧用計策、善處矛盾、奮勇作戰的古代名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