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序言;第壹部分:意識;第二部分:自我意識。全文又根據講課的需要被整理成13個小節。各小節的內容基本與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相關章節對應;各小節間有緊密的邏輯聯系,自然地從壹個問題引申出另壹個問題。
在長達壹個學期的講座中,海德格爾只涉及了《精神現象學》的序言和導論、意識與自我意識兩個章節。為什麽這樣?我們認為,因為海德格爾在此是把黑格爾當作對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哲學立場的發展與克服來看的,即高度重視黑格爾如何從意識—哲學總體角度克服康德在哲學根本問題上的不徹底性。因此黑格爾關於哲學基本態度(“序言”與“導論”)和意識與自我意識的前兩章受到認真對待,而後面更受黑格爾本人高度重視的關於實踐哲學的諸章節(尤其是“理性”、“精神”兩章)則被置之壹旁。換句話說,海德格爾考慮的是哲學基本問題,實踐哲學在他的視野之外。
由於本書篇幅較大,我們在下文中僅對海德格爾在“序言”(第1—5節)中的幾個主要觀點作壹述評,它們涉及他對德國古典哲學的壹些基本評價,體現兩者思想上的某種“相近”。
現象學與邏輯學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先寫導論,借康德關於認識以前先考察認識自身的觀點,力圖闡明意識如何從經驗始,經歷其自身的種種不實在形態,最後到達科學,即真正哲學的起點。這是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回應。他後來改變寫作初衷,把本書寫成了精神在歷史中的諸形態及其發展。在最後才完成的“序言”中,他闡明了對哲學改造的基本立場和看法。他在“序言”與“導論”之間的不壹致常引起人們的誤解。
海德格爾註意到了黑格爾的這種不壹致。他在開篇就詳細講解了他對《精神現象學》壹書的書名、副標題和曾作為“體系第壹部分”的理解,講解了現象學與邏輯的關系。他認為1807年時黑格爾的體系分為兩部分:現象學體系與百科全書體系,後者相當於傳統的形而上學,包括了邏輯和實在邏輯。這其實是繼承了康德哲學的體系,即壹般形而上學——本體論,特殊形而上學——心理學、宇宙論、神學,只不過黑格爾將心理學改變為精神哲學,宇宙論變為自然哲學,把神學合並到邏輯中,邏輯成為關於本體論與神學的理論。但是黑格爾後來改變了自己曾策劃的現象學體系的地位。為什麽發生這種改變,海德格爾認為這與黑格爾的追求有關,他在早期即追求“全部的哲學”,即哲學作為“體系”(System),所以當“哲學”被設想為壹個絕對知識的體系時,他就必須以壹個絕對的東西為起點,而只有邏輯符合這壹要求。所以他最後放棄了曾經策劃過的現象學體系,現象學必須為邏輯學讓路。
我們認為,這裏體現了海德格爾的解讀與壹般黑格爾研究的不同。現代黑格爾研究強調早期黑格爾註重“實踐哲學的優先性”,指出黑格爾的哲學起點源自他對實踐哲學的偏愛,他的初衷是想完成康德在實踐哲學領域的革命,1800年後才轉向理論哲學。但是海德格爾重點在強調黑格爾對哲學整體問題的重視,對“絕對”問題的關心,認為他清楚哲學的根本目標,沒有為哲學的某個“部分”問題所迷惑。
哲學作為絕對知識 由此,海德格爾闡發了黑格爾對哲學的理解。在他看來,黑格爾追求的哲學是作為“科學”的哲學,也就是“科學的體系”。這種體系不是各門學科的集合,而是“最高和真正知識的全部”,這種知識既不是邏輯也不是科學哲學,而是與費希特“知識學”意義類似的關於“科學”的理論,這才是哲學,即作為絕對知識的自我展開。這裏海德格爾特別強調哲學作為絕對知識,只與自己相關,它壹定要超越有限性的知識,而且不應該只是為諸科學或有限性知識提供壹種合法性論證。他認為以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其貢獻就在於把哲學與追求絕對知識聯系起來,思考與“存在”相關的問題。在此海德格爾批評了當時的流行趨勢,即把哲學當作諸科學的基礎,要求哲學具有嚴格的科學形式。這裏隱含著海德格爾對柏拉圖、笛卡爾和康德哲學傳統的批評,更是對胡塞爾追求哲學應有壹種嚴格科學形式的指責,認為他們追求的這種哲學,即作為“方法論”或“科學的基礎”,只具有“從屬性”的意義。
對存在的提問才是真正內在的哲學問題 海德格爾在講課中重復了他的壹個基本觀點,由巴門尼德到黑格爾哲學的最內在和真正的哲學問題就是對存在的提問。但是這壹提問在自古希臘以來的傳統中壹直是從“在者”的立場出發的,而且壹直在與邏輯、思想、理性的關聯中加以回答,黑格爾使其達到最完備的形態,“在者作為在其真正和完全的現實性中的現實東西,就是理念、概念。但是概念是時間的力量,也就是說,純粹概念消除了時間。換句話說,只有當時間被消失了,存在問題才到來,才在它真正的理解中”。所以不是存在的方式,而是存在的真正內容,才是哲學應該關註的東西,在者與邏輯(λóγos)的關系,即存在論的問題,應該被重新提出。這裏海德格爾捎帶批評了新康德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它們把壹切概念的東西和實質問題都貶低為純技術和模式之類,他明確表示自己從未想過要發布壹個“存在主義哲學”。這裏可以聯想到他在1946年的所謂“人道主義通信中”對自己的哲學所持有的人道主義立場的否定。對克爾凱郭爾和尼采,他認為既不能隨便說他們不是哲學,也不能說他們屬於真正的哲學,毋寧說,它們被用來反對哲學,在其中出現壹些不是真正哲學的東西。海德格爾認為,當代哲學表現出空虛和混亂的趨向,與真正哲學傳統相距甚遠,必須把它們推到壹邊,從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問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