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出自——宋代王應麟《三字經》。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譯文:《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擴展資料: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
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
《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壹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 《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壹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百度百科—王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