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原意是說如果沒有規和矩,就無法制作出方形和圓形的物品,後來引申為行為舉止的標準和規則。中國人最講規矩,《韓非子·解老》中說:“萬物莫不有規矩。”《史記·禮書》也有“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之說。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就是我們做人做事,包括學習工作,都要按他們本身的規矩辦理,不能隨心所欲。在學校有學校的規矩,在家中家中的規矩,在單位有單位的規矩,我們都去要遵守執行。
擴展資料
立規矩是人們做成壹切事情的基礎,是人類文化體系的基石。人類自群居時代甚至更早的蠻荒時期起就有了規矩,中國之所以能夠早早成為禮儀之邦,也是因為中國古人早早就立下了規矩,大到國法,小到家訓,都有案可稽。
可以說,壹個民族的繁衍、壹個時代的進步、壹個種族的進化、壹個社會的演變,本質就是其所信守的規矩的改變。好的規矩不僅應當體現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訴求,還應當能體現出時代的精神。誠如法家學子韓非子所說:“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