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早在五代時期,白衣居士羅隱壹日來到花山,走到此處只見左右兩峰相抱,左為青龍,右為白虎,東南方向,前有五座山峰連綿疊嶂,與此處遙相呼應,形似“五虎臥地”。羅隱吟詩贊日:“地肖石獅含暖氣,峰成五虎臥寒煙。風少地,月當燈,藏風聚氣常旺僧。”
玉泉寺起初是壹個只有壹兩座大殿,幾間禪房,僧人甚少的小寺院,但卻以地佳幽靜、花多泉盛而揚名甚廣。據寺誌載,在原寺西南八十三步處,因生長白牡丹花而引人入勝。在開花處建有南、北花園,殿後山頂,立觀花壇和觀花亭。每逢春暖花開,遊寺賞花,香客熙攘,鐘聲繚繞。
玉泉寺歷經滄桑,屢毀屢建。明崇禎年間,住持僧單餳募捐增建殿堂兩進。清康熙、乾隆時,寺僧又相繼開墾種植,增田400余畝,建造僧房20余間。鹹豐年間,寺院及牡丹花均毀於兵火。現存寺廟建築為民國時期地方紳士集資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