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教案1[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應掌握
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壹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
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曹操、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官渡、赤壁之戰相關多媒體、三國鼎立圖
[授課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第21課三國鼎立,就是那像壹個圓鼎的三條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國大地上的三國。今天我們***同討論這課的內容。
3、講述新課:
三國鼎立是哪三國?同學們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請翻翻
課本找到關於三國建立的那壹段,請壹位同學給大家講講。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蜀國,都:成都;
222年孫權建立吳國,都:建業。
[播放多媒體《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是非成敗轉頭空,轉頭
之間或得或失,這個道理突出的表現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兩大戰役中。
這兩大戰役都有曹操這個主角,大概同學們對曹操也很有興趣,先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個戰役的年代。(官渡之戰在200年,赤壁之戰在208年)相距僅八年的兩戰,曹操呢?前者以少勝多,後者以多敗於少,這是為什麽?請大家評論,我們先說說官渡之戰。
(留出壹段時間讓學生準備,後由學生發言,講述故事。)
208年,孫劉聯軍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對壘。請大家先談壹下在這壹戰中居於優勢的曹操,弱點在哪裏?赤壁之戰經過、結果又如何?
(先觀看多媒體詩詞大江東去,後由學生發言)
接下來我們壹塊了解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情況。
4、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5、課堂討論:戲曲中的曹操與歷史中的曹操區別。播放多媒體資料,戲曲資料並展開討論。
最後由教師小結,指出如何評價曹操。
(對於曹操的壹生的評價是壹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曹操的人生哲學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他愛惜人才,他從下層選拔,從敵方爭取;他還重視文化,他本身也是壹位大詩人,他統壹北方,功勞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說成亂臣賊子,是不對的,誰有本事誰就應當稱帝,羅貫中以漢朝為正統,在《三國演義》影響下,曹操就成了舞臺上的白臉奸臣,這是不公平的。)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教案2課程標準
知道春秋爭霸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春秋的年代與特點、春秋五霸、晉文公與楚莊王稱霸,吳越爭霸的史實,理解齊桓公成為春秋第壹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業的***同原因。[能力與方法]:通過講解、閱讀教材、歸納比較的方法,學習本課的歷史,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分封制的崩潰導致春秋爭霸,學習齊桓公的胸襟與用人、容人之量,認識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意義,認識霸主成功的***同原因在於改革而國強。
教學重、難點
重點:齊桓公成為春秋第壹個霸主。春秋爭霸的原因則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註
壹、導入新課:
復習分封制的權利與義務而導入。回憶,為學習打下基礎
二、春秋五霸
1、東周的建立: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並說明東周包括整個春秋時期和戰國。
2、春秋的特點:講解特點:壹是王權的衰落(原因、表現及影響),二是諸候爭霸。指導閱讀“引文“。
3、春秋五霸:學生勾在書上,並在地圖上找出這些諸候國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本部分內容理論性強、學生缺乏必要的直觀材料來幫助理解,所以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閱讀教材,並且落實在書上。
這說明了什麽變化?反映了當時歷史的什麽特點?
三、齊桓公首霸
1、看地圖。“讀讀”:說的是什麽人?與齊桓公稱霸有何關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何感想。
3、指導閱讀小字,看看齊桓公與管仲的關系在他當國君前後有什麽變化?由這種變化妳想到了什麽?
4、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後,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呢?學生看書解決。
訓練識讀歷史地圖。
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對學生進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教育的滲透。
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四、晉楚爭霸
閱讀,找出“晉文公與楚莊王能夠稱霸,分別與哪次重要的戰役直接相關?第壹次戰役,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說明呢?哪些成語與楚莊王稱霸有關。簡略處理。
學生閱讀教材找成語,文史結合學習歷史。
體現什麽智慧?
五、吳越爭霸
1、闔閭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後是如何重新振作的?與之相關的成語妳知道哪些?勾踐稱霸對妳有何啟示?
學生閱讀教材,整理出答案來,互相補充。
六、小結:學生小結本課的內容。
問:妳發現這些霸主能夠稱霸的***同原因是什麽?請妳聯系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談談妳的看法。
訓練學生綜合歷史的能力學習歷史,聯系古今
七、學習與探究:學習活動:講故事,說成語。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四單元教案3課標要求:
知道戰國七雄的史實。
教學目標:
壹、識記與理解
記住戰國時期的起止時間,記住“戰國七雄”,理解戰國戰爭的特點及其影響,了解“合縱”和“連橫”的含義及重要表現。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對七國關系及戰國時期戰爭、外交特點的分析,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學習和初步掌握制作歷史圖表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戰國戰爭史的學習,進行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初步教育。通過孫臏、張儀等人的事跡,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
重點:
“戰國”和“戰國七雄”的含義;戰國時期的戰役和軍事家。
難點:
“合縱”和“連橫”的含義。
授課類型: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戰國形勢圖掛圖;制做本課課件;整理有關戰國史實的成語;
學生準備:
搜集有關戰國時期的成語;用竹木等材料仿制壹些古代兵器。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多法結合。
教具(媒體):
計算機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壹節課裏我們學習了很多春秋時期的成語,像“退避三舍”、“壹鳴驚人”、“臥薪嘗膽”等。今天我們將了解到更多的成語,如“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等,讓我們壹起來發掘這些成語裏面隱藏的精彩故事。
學習新課
(教師引導過渡)復習以前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弄清“戰國”概念,課件如下展示:
壹、“戰國七雄”(課件顯示標題)
1、學生閱讀教材並思考:戰國七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諸侯,中國的歷史地圖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諸候國。但是經過春秋時期三百來年的爭霸戰爭,大國兼並小國,強國吞並弱國,到戰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已經為數不多。主要的有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大國。(課件展示“戰國形勢圖”)。
教師提問:
(1)戰國時期周王的地位怎麽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亦(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周末風俗”條)——無足輕重。
(2)為什麽諸侯國會越來越少——統壹的趨勢日漸明顯
2、同學們仔細對比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發現有什麽明顯的不同嗎?
學生提問:為什麽晉國沒有稱雄?
(教師講述)七國中,齊楚秦燕,大家已經熟悉,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地圖上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原來晉國已經被它的三家大夫韓氏、趙氏、魏氏瓜分,壹分為三,形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歷把這件事叫做“三家分晉”。
歷把這七個強國並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立是戰國期的基本形勢。
3、學生認真觀察課件投影,了解七國及其地理方位:齊國在東,楚國在南,秦國在西,燕國在北,韓、趙、魏三國在中間。(老師看圖講解,輔之順口溜“齊楚秦燕韓趙魏,東南西北到中間”,指導學生掌握記憶方法)。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顧名思義,有戰爭的國,這裏的“戰”主要是指戰爭頻繁,爭鬥激烈,學習戰國的歷史,必須了解戰國的戰爭。
二、戰國時期的戰爭(課件顯示標題)
請大家閱讀教材40頁的小字部分的.兩個戰役,了解戰國戰爭的盛況,然後總結出戰國戰爭有哪些特點(先請學生用精簡的語言概述戰爭過程,然後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戰爭的特點)
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以學生歸納出來的為序,教師重點對謀略和兵器進行講解。)
(課件展示)
a、兵器(青銅兵器改進、鐵兵器出現)——武器的改進
(學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並簡介戟,戈,矛,刀,劍的特點和用法)
b、兵種(步兵,騎兵)——軍隊構成的變化
c、人數多、規模大、修建工事、爭奪激烈
d、戰役的發生(圍魏救趙,長平之戰)
e、重要軍事家的湧現(孫臏、白起)
學生講述孫臏,田忌的故事
f、謀略(“圍魏救趙”、“反間計”;“合縱”“連橫”)
課堂辯論(旨在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有人說,戰國時代把人們帶進了戰亂,對社會起了破壞的作用,延緩了歷史的發展。有人說,戰國時代“在戰鬥中成長”,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妳的觀點如何呢?
(觀點相同的同學組成壹組,兩小組之間展開辯論。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小結:有延緩作用,更有推動作用。推動作用遠遠大於延緩作用。各國為了爭霸的需要,競相改革,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競相重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進步;大國爭霸、兼並的過程,也是國家趨於統壹的過程。
(教師引導過渡):戰國的戰爭除了在戰場上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外,戰爭的背後,各國間進行著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響力不亞於戰爭的“合縱與連橫”。
三、合縱與連橫(課件顯示標題)
1、正當各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秦國卻逐漸占據了主動,為什麽呢?因為秦國出了個張儀(投影張儀圖片)
張儀遊說各國,破壞了六國的聯盟,使得六國聯合抗秦的謀略破產,具體是怎麽回事,同學們還是通過閱讀教材去了解吧。
2、指導學生重點理解什麽叫“合縱”,什麽叫“連橫”(課件出示“合縱連橫”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述):合縱就是東方六國聯合抗秦,(“合眾弱以攻壹強”)。這種聯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從南到北的縱向聯合,所以叫做“合縱”。合縱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蘇秦。蘇秦奔走於東方多國之間,身佩六國相印,在他的遊說推動下,東方各國壹度合縱攻秦,迫使秦國吐出壹些占領的地方,使秦國遭到壹定的挫折。
連橫就是勸說壹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各國(“事壹強以攻眾弱”)。這種結合是西邊的秦國與東邊各國之間橫的連合,所以叫做連橫。連橫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國人張儀。秦國用張儀為相,讓他推行連橫政策。當時東方的齊楚兩大國結成聯盟,秦國要跟齊國爭雄,必須先破壞齊楚聯盟。張儀連橫政策最成功的壹著便是把齊楚聯盟給破壞了。
3、六國合縱抗秦為何未成功?
(秦國用賄賂、威脅的手段破壞合縱,各個擊破;五國間利益不壹致,立場不堅定)
(教師講述)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各國壹會兒加入合縱,跟楚國搞聯合,跟齊國搞聯盟,壹會兒又跟秦國抱到壹起,朝秦暮楚,反復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麽來的。——不過,雖然鬥爭很復雜,情況多變化,形勢發展的總趨勢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斷的軍事鬥爭和復雜的合縱連橫鬥爭中,楚國和齊國先後衰落下去,秦國卻XX越強。
課堂小結
(課件出示知識要點,教師概述)
戰國宏大而壯觀的戰爭,變化多端的謀略,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令人難忘,但是我們都知道,無論在何時,戰爭帶給人民的,永遠都是無盡的痛苦和災難,在連綿不絕的戰爭歲月中,受煎熬的始終是老百姓,因此,無論何時何地,和平,壹直都是我們***同的期望。
練習鞏固
壹、選壹選
1、作為壹個時期的名稱,“戰國”因戰爭眾多、爭奪激烈而得名。戰國時期是指()
A、約公元前21世紀——約公元前16世紀
B、約公元前16世紀——約公元前11世紀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諸侯國中,不屬於戰國七雄的是()
A、齊國
B、晉國
C、楚國
D、趙國
3、戰國初年,被韓、趙、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國家是()
A、齊國
B、晉國
C、楚國
D、秦國
4、戰國中期,采用圍魏救趙的辦法打敗魏國的軍事家是()
A、孫武
B、孫臏
C、吳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戰國時期的軍事家是()
A、孫武
B、張儀
C、孫臏
D、蘇秦
6、戰國時期,七國之間戰爭不斷。主要的兵種有()
A、車兵
B、步兵和騎兵
C、水兵
D、藤甲兵
7、“紙上談兵”的成語典故源自於長平之戰,指缺乏實戰經驗,慣於空談兵法,戰爭中壹敗塗地的趙括。交戰雙方是()
A、秦國和齊國
B、魏國和趙國
C、秦國和楚國
D、秦國和趙國
8、《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的年代最早的壹部兵書。該書的作者是()
A、孫武
B、孫臏
C、吳起
D、白起
二、材料分析
戰國七雄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合縱與連橫之爭成為戰國紛爭的重要內容。
1、用簡要語言說明“合縱”與“連橫”策略。
2、在合縱與連橫之爭中,壹些研究縱橫之術的讀書人十分活躍,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誰?
3、妳認為上述哪壹種策略運用的更成功壹些?
三、各抒己見
結合有關史實和課外資料,談談妳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戰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