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原文 江水又東,逕西陵峽。
《宜都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裏,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
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所謂三峽,此其壹也。
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
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
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二、譯文 江水又向東,經過西陵峽。
《宜都記》裏說:“從黃牛灘向東進入西陵峽,至西陵峽的出口壹百裏左右,山水曲曲折折,兩岸山脈高峻、重重疊疊,不是日中或夜半,看不見日月,絕壁有的有千丈左右,那石頭是彩色的,形狀大多像壹些東西。樹木高大茂密,猿鳴特別清越,在山谷中傳響,清脆的聲音傳送不絕。”
所說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壹。山松說:“常聽說峽中水流湍急,記錄下來的或口口相傳的都是拿恐懼相警戒,不曾有人稱贊山水的美麗。
等到我來到這個地方,並感到欣喜以後,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那重重疊疊秀麗的山峰,奇特的構造,怪異的形狀,本來就難以用語言來描繪。
林木陰森肅穆,郁郁蔥蔥,仰頭欣賞,俯身體味,越熟悉越感到好,流連了兩天,忘了返回。眼睛所看到的,從未有過。
自從高興地看到這個奇特的景觀,山水如果有靈性,也應當壹定會像遇到知己壹樣高興! 三、出處 節選自《水經註》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蕪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誌》記述又不詳備,而壹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壹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 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壹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
二、作品賞析 《水經註》對於中國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和世界地理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水經註》中山川景物的描寫,還被作為文學作品受到後人高度評價。
書中的缺點也有:他因為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記錄有些簡單,其中還有些差錯。 當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制,難免存在不少錯誤。
三、作者簡介 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範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內)壹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 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
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遊歷,每到壹地除參觀名勝古跡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 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