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詩的意思為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出處《涼州詞二首》王之渙 (唐)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這是壹首雄渾蒼涼的邊塞詩。“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源遠流長,壹瀉千裏。遠遠望去,只見它蜿蜒曲折,奔流於萬山叢中。它仿佛由天上流來,又仿佛流向天外。“黃河遠上白雲間”,是詩人真實的感受。地上奔湧的黃河與天空浮動的白雲。詩人全神貫註,空曠而絕無寂寞之感。黃河、白雲,色彩對照明麗。水在流,雲在飛,使人感到宇宙的脈搏與呼吸。?
“壹片孤城萬仞山”對比是那樣地強烈。城是“孤”的,是“壹片”,山則眾多,高達萬仞。山之高,更顯出城之小,山之眾,愈見其城之孤。通過這壹對比描寫,祖國西北邊塞的雄奇廣袤之美顯現出來了。?
詩的後倆句。羌笛,是西北邊疆富有地方色彩的樂器。當羌笛的聲音隨風傳來《楊柳枝》那熟悉的旋律,笛聲充滿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間縈繞。那是戍邊的軍士在吹奏送別曲。他們曾經在這催人心碎的樂聲中,告別了親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現在,只要吹起這支曲子,他們的眼前仿佛會立即浮現妻兒的淚眼,慈母的愁容。
但是詩人勸慰他們:“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妳們何必借《楊柳枝》來抒發滿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風是吹不過玉門關的。這兩句,寫邊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調轉為憂傷。但這種憂傷不是壹般悲抑低沈的哀嘆,而是暗含諷刺之意的。
楊慎《升庵詩話》卷二說:“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裏也”。可見詩人的真意並不在於誇張塞外的荒寒,說那裏沒有春風,而是借自然現象來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關心征人的生活,對於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不給予壹點溫暖。詩人描寫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對這廣袤的邊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沈感慨。
這首詩是壹幅西北邊疆壯美風光的畫卷,又是壹首對出征將士滿懷同情的怨歌,二者統壹於短短的四句詩中,引人遐想,耐人尋味,使人對盛唐邊塞有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詩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絕千古。?
擴展資料
1.邊塞詩特點
壹是濃郁的漢代情結。
唐代邊塞詩有壹種典型的文化現象:以漢代唐,出征的軍隊稱為漢兵,將領稱為漢將,邊塞稱為漢塞,就連天上的月亮也稱為漢月。不僅如此,壹般的邊塞詩在提及周邊少數民族時,也往往沿襲漢代的稱謂,把交戰對方稱為匈奴,把其首領稱為單於、左賢。在稱頌戰地英雄時,常常提到的也是漢代的霍去病、李廣、班超、馬援等,以呼喚英雄精神的回歸。這種漢代情結既是對歷史的繼承,又是對歷史的超越。
二是鮮明的邊地風貌。
自然景觀多是黃沙白雲、冰川雪山,地理區域多是塞外、雁門、漠北、玉關、黃河,異域風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戰馬,人物多是戍卒、將帥、胡人,用典多是投筆、長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濟)、樓蘭,樂曲多是與邊塞軍旅生活有關的《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行路難》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壹片孤城萬仞山
百度百科——邊塞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