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貞(1407年6月16日-1472年8月19日),初名珵,字玄玉(元玉),又字符武,號天全,吳縣(今江蘇蘇州鳳凰鄉集祥裏)人。中國明代學者、大臣。
徐有貞少時在京,師從吳訥遊。宣德四年(1429年),以順天宛平籍中舉,宣德八年(1433年)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翰林侍講等職。景泰三年(1452年),黃河北泛,徐有貞任右僉都禦史,主持治理沙灣。
徐有貞經過全面調查研究,對恢復運河提出了“先疏其水,水勢平乃治其決,決止乃浚其淤”的治理方策。歷任左僉都禦史,又以復辟功進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其誣殺於謙、王文,後為石亨、曹吉祥所詬,貶於金齒(今雲南保山)為民。釋歸後,遂放浪山水間。成化八年(1472年8月19日),徐有貞病逝,葬於城西玉遮山下絞裏村。
書法成就
徐有貞善書法,長於行草,小行書尤為精妙,下筆尖峭,捺筆重按,間露章草遺意,筆法瘦勁豪放,得懷素、米芾神韻,力求變化,自成風貌。明朱謀垔的《續書史會要》評其“書法古雅,名重當時”。清顧復評其書雲:“武功早年書學褚,有不勝綺羅之態。中年學王,出規入矩,古色蒼然。晚年豪放縱逸,謂之學懷素,又謂之學元章。”
徐有貞是對吳門書派崛起具有先導作用的重要書家,在書法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其弟子吳寬、外孫祝允明均受其親自指教、提攜,皆是當時名重壹時的文壇人物。明代李詡曾見過徐有貞早年墨跡,認為其字畫“甚是遒美”,將他譽為“吳中藝林冠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徐有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