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三國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故事

三國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故事

徐庶推薦諸葛亮

大家大概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吧,最後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先是占據荊州,隨後又攻下西川,晚年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國。在這期間諸葛亮功不可沒,他也被歷代人認為是智慧的化身。那麽大家知道是誰給劉備推薦的諸葛亮嗎?沒錯就是徐庶。下面我們來看看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故事。

連環畫“徐元直走馬薦諸葛”

曹操為了騙走徐庶,以他的母親作為要挾,徐庶不得不前往曹營。劉備將徐庶送到城外,話別之後,徐庶騎著馬就走了。但不壹會兒又調轉馬頭回來。劉備問他,妳難道不走了嗎?徐庶告訴劉備他因為母親被抓心神大亂,差點忘記了壹件大事。這件事當然就是指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徐庶對劉備說道:襄陽城外二十裏有個地方叫隆中,在這裏隱居了壹位大謀士,妳如果得到他的輔佐,就像西周得到姜子牙,西漢得到張良壹樣,他有經天緯地之才,挽救乾坤之能。他還經常把自己比成管仲和樂毅。我看就是管仲和樂毅也不如他。劉備就問他:他跟您比起來如何?徐庶說,我跟他相比就像劣馬比麒麟,烏鴉比鳳凰壹樣,他可是天下第壹謀士啊。接著徐庶告訴劉備,這個人是瑯琊陽都人,名字叫做諸葛亮,因為他住的地方有壹道山崗叫臥龍崗,所以他自稱為臥龍先生。而且告訴了劉備應該親自去隆中請諸葛亮出山,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必然可以統壹天下的。徐庶走後,劉備望著他遠去的背影,無比難過,而且還讓人砍掉前面的樹林子,因為這片樹林擋住了徐庶的身影。這個故事也被歷代人們傳為佳話。

之後,劉備按照徐庶的推薦去請諸葛亮,也才有了後來的三顧茅廬。因為是徐庶走了壹會兒,又騎馬回來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所以這個故事也被人們稱為:徐庶走馬薦諸葛。

徐庶評價諸葛亮

在三國時代,要想成就壹番霸業,光有武藝高強的武將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智謀之士參與謀劃,為其出壹些妙計奇謀;蜀主劉備在沒有諸葛亮之前的遭遇就說明了壹點。我們知道那時稱這種謀士為軍師,在諸葛亮之前,劉備的軍師叫徐庶,也正是徐庶臨走時走馬薦諸葛,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當然劉備肯定會問徐庶關於諸葛亮的才能了,那麽徐庶評價諸葛亮是怎樣的呢?

《三國演義》諸葛亮劇照

劉備送別徐庶之後,徐庶騎馬往許昌曹營奔去,不壹會兒又回來了,他回來的目的就是為劉備推薦諸葛亮。當然先是對諸葛亮其人的評價,這樣也才能更好的向劉備說明諸葛亮的過人之處。他說到:“這個人不是我徐庶能比的,您應該親自前去請他,而不能派手下去。妳如果得到他,就像周朝得到姜子牙,漢朝得到張良壹樣,他有經綸濟世,挽救乾坤的大才能。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但以我看來,就是當年的管仲樂毅也比不上他。”劉備問徐庶:他的才能和德行和妳相比怎麽樣。徐庶接著說到:我怎麽能和他相提並論啊,我跟他比起來,就像是下等馬和麒麟相比,烏鴉和鳳凰相比壹樣,我微不足道,他可是當今世上的第壹謀士啊。並且告訴了劉備,這個人叫諸葛亮,也是漢代大臣的後代,住在隆中臥龍崗,以種地為生,自號臥龍先生。得到他的輔助壹定可以成就霸業的。

從徐庶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對諸葛亮的評價是非常高的 ,拿出了古代幫助帝王成就霸業的姜子牙、張良、管仲、樂毅相比;並且不顧貶低自己,把諸葛亮比作麒麟,鳳凰。當然也正是徐庶評價諸葛亮,才使得劉備成就了自己的帝業,也才造就了“隆中對”“三顧茅廬”等代代相傳的佳話。

徐庶為什麽離開劉備

我們都知道劉備這個人物,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他早年起兵參加過平定黃巾起義,跟隨過各路諸侯討伐董卓,可以說是立下了很大功勞的,他自己也非常有抱負,立誌匡扶漢室,而且禮賢下士。雖然在早年屢戰屢敗,但並沒有灰心,終於他得到了壹位賢才,這個人就是徐庶,在徐庶的幫助下,他打退了曹軍大將曹仁李典的進攻,面對這樣壹位大才,劉備自然喜愛至極。但好景不長,最後徐庶還是離開了劉備。既然徐庶投奔了禮賢下士的劉備為什麽要離開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徐庶為什麽離開劉備。

《三國演義》徐庶劇照

徐庶在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是母親把他撫養長大的,所以徐庶是個非常孝順的人。在曹操得知曹仁李典打敗是因為劉備得到了謀士徐庶的幫助,所以在程昱的建議下派人抓了徐庶的母親,並模仿徐母的字跡給徐庶寫了壹封信,信中說到,如果徐庶不來,母親就會被殺害。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自然不會丟下母親不管,於是急忙從新野趕到許昌,投奔了曹操;從這之後徐庶壹直呆在曹營在沒有回到劉備帳下。這也就是徐庶為什麽離開劉備的原因。

眼看著兒子棄明投暗,徐母非常憤怒和難過,於是上吊自盡了。徐庶雖然待在了曹營,但終其壹生沒有為曹操獻過壹條計謀,壹方面是因為痛恨曹操用他母親最為要挾致使母親喪命,另壹方面也因為他仍想為劉備效力。所以也才有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和”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的歇後語。

劉備徐庶

我國古典文學博大精深,作品也是多得浩如煙海,比如我國的古典四大文學名著,它們都以小說的形式向人們講訴故事的同時說明很多精辟的道理。當然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都是非常生動鮮明的,想必大家壹定知道劉備吧,那麽徐庶呢?大家知道嗎?沒錯他們都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壹下劉備徐庶吧。

《新三國》劉備劇照

劉備字玄德,相傳是三國時期涿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人,他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死後被人們稱為昭烈帝,也稱為先主。根據資料記載他是皇室後裔,是中山靖王之後,但淪落到他這壹代的時候,就已經沒落了,他最先是靠織席販履為生的,但劉備始終以匡扶漢室為自己的誌向,他禮賢下士重視人才能夠知人善用,經過大半生的努力,終於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依然是漢,歷史稱為蜀國或者蜀漢。劉備稱帝兩年後就病死在白帝城了,享年63歲,廟號烈祖,葬於惠陵。

那麽徐庶又是何如人也呢?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是當時有名的謀士,是潁川人,他本來的名字叫徐福,年少的時候喜歡行俠仗義,幫人報仇惹禍上身,被同黨就出來後才改名字叫徐庶的。之後他棄武從文,遍訪名山學習謀略之術。劉備屯駐新野的時候,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但後來曹操帶兵南下時找了徐庶的母親,徐庶是個非常孝順的人,無奈之下只能離開劉備,投入曹營。相傳他雖然投入曹營,但始終看不起曹操當年抓自己母親的行為,於是不為曹操獻任何計謀,所以也才有了後來的典故“身在曹營心在漢”以及歇後語“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

三國演義徐庶

徐庶,《三國演義》中自稱單福,徐庶出生寒門,但豪爽仗義,曾替人報仇,但是失手被官府所擒,後被同黨所救,改名徐庶。

《三國演義》徐庶劇照

徐庶死後逃生之後,用功讀書,而後為了躲避董卓禍亂,逃到荊州,結識了諸葛亮。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去見劉備,得到劉備的器重,而後又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就有了後面劉備“三顧茅廬”這壹幕。

徐庶離開劉備投向曹操,並不是《三國演義》說的那般光彩,也並不是走之前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是在走之前早就推薦了諸葛孔明。《三國演義》中關於徐庶投向曹操壹幕是這樣寫的:曹操迎來徐庶的母親,並讓徐母寫信給自己的兒子,召喚徐庶。徐庶的母親不從,痛罵曹操,並以硯臺砸向曹操。於是曹操身邊的程昱獻計,偽造徐庶的母親寫了壹封信給徐庶,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能辭別劉備,投曹去了。《三國演義》塑造了壹個正氣凜然的徐母,然而事實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表時,劉備等人在逃亡的路上被曹操窮追不舍,徐庶的母親被曹兵所擄,於是就辭別了劉備,去救自己的母親去了。

《三國演義》中徐庶在龐統獻連環計的時候露了壹面,正史是沒有記載的,此後也不再提及。《三國演義》對徐庶有維護的地方,但是卻又安排了徐母痛斥兒子和自縊身亡的情節,這樣寫不僅樹立了徐庶母親的光輝形象,更塑造了徐庶的孝子形象,如果徐庶不為救母,投降曹操,那麽徐母不壹定會死。因為曹操本是愛才之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他渴望人才的態度,他還要同孫權、劉備爭奪天下,絕對是不肯胡亂便殺壹個在對手帳下效力人才的母親,以免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所以《三國演義》中就“徐母之死”這壹情節的安排,含義可謂深刻。

徐庶入曹營

徐庶入曹營――壹言不發。這個典故出自於東漢末年,原是劉備帳下的謀士徐庶,其母為曹軍所擄,為救母親,徐庶向劉備辭別,去往曹營,投向了曹操,可是進入曹營的徐庶,心卻仍然向著劉備,所以壹言不發。

徐庶

徐庶在《三國演義》中是壹位足智多謀的軍師,在劉備最艱苦的時候,出任軍師,計殺二呂,破解了“八門金鎖陣”,暗中取了樊城。在荊州的時候結識了諸葛亮,二人壹見如故,結為知己好友,後來徐庶向曹操推薦了諸葛孔明,並讓劉備親自去請,就有了名流千古的“三顧茅廬”。只是好景不長,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攻擊劉表之時,曹操早聞徐庶賢能,足智多謀,有心想要收為己用,這是曹操身邊的謀士程昱獻計,徐庶是大孝之人。幼年喪父,家中只有壹老母,只要控制了他的母親,就不愁徐庶不自己送上門來。曹操讓徐庶母親給兒子寫壹封信,召他前來,然而徐母剛烈,大罵曹操是漢賊,最後曹操偽造了壹封徐母的書信,徐庶見信之後,心裏痛苦不已,但自古忠孝難兩全,他只能選擇辭別劉備,去往曹營,徐母見徐庶,痛責了他並且自殺身亡,這對於徐庶來說沖擊太大,難以接受。

然後曹操得到了徐庶,但是徐庶心向劉備,從不肯為他出謀劃策,因為母親的事情,徐庶發誓不為曹操出壹計謀,幾年之後,徐庶病死,諸葛亮等人痛心不已。這就是有名的徐庶入曹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