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裏的拼音和筆順

裏的拼音和筆順

裏的拼音是lǐ,筆順是豎、橫折、橫、橫、豎、橫、橫

裏(拼音:lǐ)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 。裏和它的繁體字“裏”(異體作裏)原是兩個不同的字,意義既不相同,也不相通。“裏”是會意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田從土,本義是居住之地,引申泛指人群聚居的地方。

裏又是古代地方行政組織,引申指街坊、家鄉。裏又是長度單位,上古時壹裏等於三百步,現代壹市裏等於壹百五十丈,合二分之壹千米。 “裏”亦見於西周金文,屬形聲字,從衣裏聲,本義指衣服內部,與“表”相對。“裏”後來簡化為“裏”。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鎮的產生,裏的含義也擴大為指城鎮的街坊,即今天的裏弄、巷弄,指城鎮中人們聚居的地方。裏為人們生活棲息的地方,故裏又自然引申為代指故鄉、家鄉。現代也還有鄉裏相親的俗語。

裏為人們聚居的地方,故古代戶籍管理即以裏作為基層組織的名稱。壹裏究竟包含多少家,歷代各有不同,說法也各異,壹說是二十五家,也有說五十家、八十家、壹百家,等等。裏也是中國的長度單位。中國古代曾實行井田制。也即照井字形式,把壹方塊田分成九區。在中國石器時代末期直到商周兩代,不少地區都實行過井田制。

井田周圍必然形成村落,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方裏而井”。《韓詩外傳》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裏為壹井,廣三百步長三百步為壹裏。”裏由此便成為壹種長度單位。《谷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裏。”《孔子家語·王言》:“周制三百步為裏。”後來的市制壹裏為壹百五十丈,合公制五百米,即二分之壹公裏(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