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的作者是(劉勰)。
文心雕龍由中國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所創作,是中國第壹部系統的的文學理論專著,該書約產生於公元501年前後,其產生受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風氣的影響,也受到了劉勰個人經歷的影響。
文心雕龍全書***十卷,五十篇,分上下兩篇,討論了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問題,如對文學本體的討論、對文學創作、批評和發展的論述等,推動了文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該書結構嚴謹、語言風格多樣,也啟發了後代的文學創作。同時,《文心雕龍》也保存了關於民間文化、地理歷史的記載,在多個領域受到關註。
文心雕龍作為壹部“體大慮周”的文學理論著作,自成書以來就受到廣泛研究,近現代更是出現了“龍學”的專學研究熱潮。在國際世界上,《文心雕龍》也具有重要影響,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有專題研究,西方學者也就其中的重要命題進行了討論。
書名釋義
在《文心雕龍·序誌》中,劉勰將書名拆分為兩個詞解釋,對“文心”的解釋是“為文之用心”,對“雕龍”的解釋是“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與文采相關。
有關兩詞的關系,歷來有諸多討論,主要有四種觀點:第壹種觀點認為兩詞是並列關系,“文心”是講作文的用心,“雕龍”是指文學的文采,“文心雕龍”即分別討論文章的構思與美文問題,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有周振甫、趙仲邑、陸侃如、周勛初、王運熙等,這也是學界比較主流的看法。
第二種觀點同樣認為“文心”指為文的用心,但對“雕龍”有不同理解,認為他是指文心的形式,即像雕刻龍紋般地討論為文之用心,代表學者有滕福海、李慶甲、石家宜、張燈等。
第三種觀點的代表學者是周紹恒,他認為“文心”的內涵在於“雕龍”,即要把文章寫得像精雕細刻的龍文壹樣美。第四種觀點的代表學者是劉業超,他認為“文心雕龍”是指以文心作為根本,在此基礎上進行雕龍修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