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牛李黨之爭是怎麽回事

牛李黨之爭是怎麽回事

牛李黨爭是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裏,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紮,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 封建士大夫之間的黨爭,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頑癥、痼疾。唐朝也存在著朋黨之爭,唐後期的黨爭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對唐朝的衰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朋黨的劃分,與人的思想、地位、學識、性格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有關。朋黨中的成員之間多是親屬、師生、朋友的關系。這樣造成後果就是,各個朋黨在相爭之時,不會考慮對方在所討論的事情、所提出的觀點或解決的方法是否正確。而是壹味的 否定對方,肯定己方,不辨是非,不講原則。這對壹個國家而言,百害而無壹利。唐代最著名的朋黨之爭就是“牛李黨爭”,這場黨爭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使本已不和諧的政治局面,更平添了幾分混亂。

“牛李黨爭”中“牛”指的是牛黨首領牛僧孺、李宗閔;“李”指的是李黨首領李德裕。

“牛李黨爭”緣起於壹場科舉考試。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朝廷舉行科舉考試。牛僧孺、皇甫、李宗閔三人在答題中對時政大加批判,被考官楊於陵、韋貫之評為上第。這觸怒了時為宰相的李吉甫,李吉甫是後來李黨首領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就在憲宗面前陳訴,說翰林學士裴、王涯在審查考卷時有徇私舞弊的行為。憲宗聞聽,勃然大怒,將裴、王、楊、韋四人免職貶官,牛僧孺等三人也未獲重用,被外放充當藩鎮的幕僚。事後很多人為牛僧孺等鳴不平,指責李吉甫嫉賢妒能。於是憲宗於同年命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啟用被貶職的裴出任宰相。這樣,兩派在中央就都有了代表人物,出現了初步對立的局面,但這時還屬於“牛李黨爭”的形成時期。在之後的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兩黨勢力互有進退,壹黨在朝執政,就將另壹黨貶至朝外。 政治主張不同,是“牛李黨爭”的壹大特點。牛黨主張維護以進士科取士,而李黨對科舉制不滿,要求改革選舉制度;李黨力主削弱藩鎮勢力,恢復中央權威,而牛黨則反對用兵藩鎮,主張采取妥協政策;李黨主張精簡國家機構,而牛黨卻極力反對。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到黨爭的不講原則性。精簡國家機構,利國利民,有何不可?牛黨明知是正確的,但這主張是李黨所提,不管有無可取之處,壹概否定。有個例子,更為典型。文宗大和五年(831年),鎮守西川的李德裕奏請朝廷收復吐蕃占領的維州,當時形勢對唐朝十分有利,可是在朝為相的牛僧孺卻堅決反對。而到宣宗大中三年(849年),牛黨的杜 收復了維州,而在朝執政的牛黨人物並沒有提出不同意見。可見,黨爭的實質就是對人不對事。哪怕是完全正確的事,只要是對方提出來的,就要堅決否定。這哪裏是在為朝廷著想,為億萬蒼生著想呢?這完全是士大夫中不同利益集團之間毫無原則的義氣之爭。“牛李黨爭”,以宣宗朝牛黨當政而最終結束。

朋黨之爭,是繼南衙北司之爭後的另壹場統治階級內耗的爭鬥,而且曠日持久,朝野震驚,破壞了正常的議政、施政程序,擾亂了皇帝大政方針的制定。加之,各黨為了自己的利益,內連閹宦,外結藩鎮,使三股勢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們只知互相傾軋,置國家的前途於不顧,這樣的國家豈能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