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意思是:高出森林的大樹總是要被大風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責。
出處:《運命論》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李康創作的文學作品。
原文:“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譯文:所以樹木高出樹林,風肯定會把它吹斷;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會把它沖掉;德行高於眾人,眾人肯定會對他進行誹謗。前車之鑒不遠,後來的車也繼續翻覆在前車翻覆的路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是群雄爭霸、動亂殺伐最激烈的時期,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走馬燈似的改朝換代,人們的命運如同原野上的秋草,枯榮只在瞬息之間,文人的受害,自然首當其沖。
魏晉南北朝時期,探討命運的文章特別多,成為中國思想史上壹個頗為奇特的現象。文人們越是對命運感到迷茫、畏懼,便越是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探索命運的奧秘。作者生於魏晉之際,有感於國家興衰,君臣遇合之無常,把這壹切都委之於運命,發為此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