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拼音是sū shì。
蘇軾,讀音:sū shì(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
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祐元年復出,任翰林學士,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元符三年赦還,次年病死常州,追溢文忠。與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蘇軾於元豐二年出知湖州,在此前曾:三次到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出知湖州僅三月,即因作詩“謗訕朝廷”被拘至京師下獄。晚年被貶惠州、儋州,病逝於常州。後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的人物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壹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