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 張元幹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
宋詞精選 , 少女惜春 譯文及註釋譯文
春來春去時光如飛催人老,我怎肯輕易輸給年輕人?酒醉之後像少年壹樣狂放不羈,胡子白了根本沒有關系。
頭上插著花起身狂舞,要盡情地享受春光。讓我們舉杯***同留住春天,不要讓花兒笑人們不懂惜春。
創作背景 從詞中的詞意來看,該詞當作於詞人晚年。詩人晚年遭逢厄運,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常寄情於山水之間。 賞析這首春詞是用少女眼光中的暮春景象展現她蹙眉惜春的心態。歐陽炯的《三字令》“春欲盡,日遲遲”壹首,從春盡人不歸的藝術角度,運筆隨意而著重於刻畫佳人的無限相思。至於抒發青春難駐,臨老傷春的感覺,張先的《天仙子》具有代表性。上片雲:“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青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這種時光易逝的送春感觸,寫得神韻高妙,但詞人流露出的情緒卻是深沈和憂愁的,有著無窮的感傷。張元幹這首詞的藝術構思與上兩首不同,情調曠達酒脫,可謂別具壹格。
首先從詞的組織結構來看,詞人沒有采用上景下情的框架,而緊扣送春留春的主旨,直抒情懷,壹氣呵成。起句“春來春去催人老”,即寫出了作者對春去的內心感應。春來春去,時光匆匆易逝。這對於垂老之人,最容易引起心情的翻騰。張先詞的“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所流露的是壹種人事紛繁、朱顏易改的感傷情調。這首詞中所承接的是“老夫爭肯輸年少”。詞人雖然已是“老夫”,但是心中沒有悲感,還具有年青人的活力。正是這種不服老的自在灑脫的襟懷,才能生發出插花起舞、把酒留春的勢態,使上下片壹氣呵成。
其次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張元幹晚年遭逢厄運,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常寄情於山水之間,但是壯誌依存。詩人投閑的二十余年,並未忘掉中原遺恨,但又是抱著“心存自在天,腳踏安樂地”的曠達情懷。
詞中所寫“坐中偶書”的感受,似是信手拈來,實是胸襟情懷的真實流露。值得提出的是“醉後少年狂”壹句,是借用蘇軾《江城子》詞“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趣。而“管領風光處”則是化用白居易《早春晚歸》“金谷風光依舊在,無人管領石家春”的詩意。此處與“插花還起舞”相連線,充分體現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曠達樂觀的風貌。這首詞中性靈的流露,具有壹種真實、自然之美。
元幹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幹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張元幹
余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桓大司馬雲:“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余深愛之。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回,暮帆零亂向何許?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樹若有情時,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第壹是早早歸來,怕紅萼無人為主。算空有並刀,難剪離愁千縷。——宋代·姜夔《長亭怨慢·漸吹盡》長亭怨慢·漸吹盡
宋代 : 姜夔
余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桓大司馬雲:“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余深愛之。
漸吹盡,枝頭香絮,是處人家,綠深門戶。遠浦縈回
展開閱讀全文∨余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後協以律,故前後闋多不同。桓大司馬雲:“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此語余深愛之。
宋詞三百首 , 宋詞精選 , 詠物柳樹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宋代·李清照《行香子·七夕》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宋詞精選 , 七夕節孤獨別來音信千裏,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宋代·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裏》
撼庭秋·別來音信千裏
別來音信千裏,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樓高目斷,天遙雲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宋詞精選 , 詠物 , 抒情思念